2012年被刻上了巨大的“轉折”符號,這一年,一些紡織服裝企業在困境中思考著出路,要升級轉型,要重建誠信。轉變殊為不易,但在當下,對于企業來說,要浴火才能重生。回顧2012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發生了什么改變? 這些宏大或細微的轉變是否與你有關?
這一年,紡織出口遇寒流形勢不樂觀;這一年,縫機業再次拉響預警;這一年,尾貨市場“硬傷”不斷;這一年,童裝質量問題頻出,而同時竹纖維產業逆市攀升,“美麗經濟”逐漸升溫,產業轉移承接模式逐漸成型,奢侈消費成為潮流等等出現在《第一調查》的時候,這些令人不安或欣慰的事件,是否改變了你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態度?為此,《服裝時報》推出2012年《第一調查》給力熱點調查。
“取暖自救”是正途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種種跡象再度表明,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分享現代化成果的同時,也在不斷承受經濟全球化的壓力。毫無疑問,2012年有一個主旋律就是——“取暖自救”。無論是針對內銷市場還是外銷市場,大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取暖自救”。
近兩年,銀行信貸壓力逐步增大、勞動力成本迅速提高、對外出口壓力不斷加大、棉花等原料價格不斷變化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致使很多紡織服裝企業都面臨著資金運轉不順暢、訂單連續低迷等不同程度的困難。相應的縫制機械行業也受到嚴重影響,常規產品如平縫、包縫、繃縫等機器產銷量大幅下滑。《第一調查》中顯示,66.02%企業的出口訂單下降,51.76%企業的長期客戶訂單轉移至越南。與此前我們認識的企業有所不同,服裝企業似乎不再把過多的問題歸結于外部因素,他們也開始尋求自身的改變,24.58%的企業會加快推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計劃削減生產成本以提高利潤的企業占20.28%,26.79%的企業將增加在研發方面的投資以進一步改良產品質量,4.91%的企業正在考慮將廠房遷往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選擇開辟國內市場的占23.44%。
值得欣喜的是,企業開始轉變了,摒棄了先從外部尋找原因的思維定勢,開始逐漸學會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對出口訂單減少的原因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盡力在國際消費市場不穩固的時期作出準確的決策和應對,如逆市攀升的天竹聯盟是最好的例證,整合全產業鏈資源、聯合終端、共拓市場,天竹纖維銷量年均增長率21.7%,天竹吊牌使用量年均增長率35.6 %,聯盟成員年均增長率18%,不僅為全行業尤其是生物質纖維產業提供了良好借鑒,而且為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找到了更好的解決辦法。
盯住“線上線下”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對于眾多企業來說,“線上消費”繼續創造著市場焦點,作為影響市場的因素之一,權重在不斷加強。《第一調查》顯示,目前,雖然很多企業在實體領域的渠道掌控已經非常強了,但是對于新媒體的渠道覆蓋尚在摸索階段。數字媒體的局面日益復雜,消費者將面對越來越多的新平臺和設備。從2010年上半年開始,中國服裝企業紛紛選擇了營建網絡陣地,都希望借此爭取更多的消費者,于是他們紛紛放下身段,虛心與消費者零距離接觸,實現真正的互動。《第一調查》顯示,33.33%的中國受訪者喜愛在高端購物網站上購買中高檔服裝。
隨著線上消費快速增長,國內國際的電子商務企業處于越來越緊張的氛圍和競爭態勢中,尤其是針對節假日的消費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在中國本土市場大唱主角,無論是國際品牌還是國內品牌,紛紛來捧場。又如近年來,在國內市場露出苗頭的潮牌服飾對線上消費興趣濃厚,依據成功的經驗來看,潮牌服飾可以和其他品牌做強強聯合似乎更容易出彩。
相形之下,在大刮“線上消費”風潮下,一些企業在實體店發力,就是為了將消費者拉回商店,絞盡腦汁地向人們展示實體購物體驗的益處和樂趣。例如美國實體服裝店鋪用一流的體驗服務,精心準備的系列產品,舒適自在的試衣間,甚至移動設備平臺,吸引消費者留在店鋪。但是,類似美國這種吸引消費者回實體店的方法究竟能在中國產生多大的爆發力,還得觀望一陣。
阿里巴巴退市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很多消費者熟知阿里巴巴,是因其旗下知名的淘寶網、天貓商城以及支付寶業務,而更多企業與阿里巴巴的接觸,則是因為其作為全國最大的b2b網站交易平臺,一直領跑消費品行業第一的位置。阿里巴巴的b2b業務,曾為國內眾多的中小服裝企業提供批發、交易、合作的電子交易平臺,也曾因在香港上市、融資17億美元而發展了現在更知名的淘寶網和支付寶,隨著b2c的迅猛發展,很多b2b業務一度陷入低谷,而阿里巴巴今天的退市行為,又一次讓b2b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就像著名財經評論員林耘所說:“上市是初級戰術,而退市則是高級戰術。剛拿到了6家銀行的30億美元貸款,這次‘關門打虎’也顯示出馬云不凡的戰略,因為他在錢最不值錢的時候用最不值錢的錢來回購了值錢的股份,這場資本大戰看起來很有意思。”
“孝心經濟”升溫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隨著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工作繁忙的子女盡孝心的方式多是為老人添置服裝,多付出關愛。“孝心消費”在中國人的情感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表示孝心,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何有針對性地挖掘新市場成為一些企業關注的事情。
首先,開發這一產業要重視其對象的特殊性。老年群體不同于年輕群體,他們對產品及產業的需求都是比較特殊的。老年人作為一個年齡段的群體,有一些共同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心理,但老年市場絕不是一個同質化的市場,甚至可以說,老年人遠比其他年齡段的消費人群復雜得多。由于老年人口之間存在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各方面的差別,他們其實是一個具有多樣性的異質群體。
其次,中老年的愛美需求并不輸于追求時尚的年輕人,關鍵在于要關注他們心態的變化,抓住這個特殊消費群體的“所需”和“所想”。
職位“充足”與人才“短缺”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在接受《服裝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紡織全行業現有職工2000多萬人,規模以上企業職工1160多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9.8%。然而專業技術人員數量離行業由“大”變“強”的目標還遠遠不夠。按照2012年發布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紡織工業將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規模以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重要達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要達到26%。
一邊是“充足”,一邊是“短缺”,這一現象恰恰反映出結構性短缺的問題,這成為服裝企業和服裝人才不得不直面的一個問題。一方面服裝行業的人才需求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對從業者的能力要求也大大提高。
更為顯著的一個現象是,《第一調查》第一紡織網等的相關調查中顯示,生產類職位、設計類職位也在服裝企業的急聘范圍中,從英才網提供的一些數據就能佐證,如內衣設計師需求增長399.7%、童裝設計師需求增長48.5%等等,創新和創意人才備受推崇。
正當企業忙著招聘之時,員工也忙著跳槽,在《第一調查》中發現,工齡在3年以內的有65%的人迷戀跳槽,3年到5年的有20%的人會選擇跳槽,5年到10年工齡的有10%的跳槽率,10年以上的僅有5%的人會考慮跳槽。但是跳槽又有那么容易嗎?跳槽時不能不考慮經濟和環境因素,與其“騎驢找馬”,左右搖擺,不如安下心來,術業有專攻,相信比重新適應一個企業更為穩妥。
個性化消費成趨勢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消費步入個性化時代,不僅僅是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隨著大眾文化的支離破碎,眾多廣而雜的平行文化取而代之。個性、甚至小眾化品牌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因為消費者渴望獨一無二的欲望會越來越強。在這些消費者里有社會精英們、時尚圈的品牌女性、剛畢業的上班族、將成為未來消費主力的90后等等,他們不再是經典文化的追隨者,而成為亞文化的部落人。
個性化消費的現象并不少見,如定制服裝顧客群趨于年輕化,潮流品牌不斷涌現,明星加盟或創立品牌等等。個性化消費已經不再是最初溫飽滿足后的有錢有閑階層的專屬消費。“游戲才是人類的歸宿”,這句話雖顯夸張卻反映出人類整體消費趨勢在向著休閑和娛樂看齊了,個性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顯示出類似于游戲效果的荒誕與不真實感。
質量與價格的賽跑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質量和價格對消費者來說,一向都很重要。《第一調查》顯示,兒童服裝的質量、孩子是否喜歡、價格是否合理,是導致家長購買的主導因素。童裝安全問題近來時有曝光,有關兒童健康安全的話題也層出不窮,2012年6月15日,《第一調查》刊發了北京市消協對童裝進行比較試驗的情況,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在涉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廣東、陜西等7個省市的47家企業生產或經銷的63種兒童、嬰幼兒服裝中,有33.3%的樣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讓童裝的質量安全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沒過多久,在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童裝質量國家監督抽查中,常春藤、紅蜻蜓、可樂谷、小熊b琪、傲派萊被檢出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質量的話題再次貫穿2012年,大家都在討論如何讓質量問題真正被重視起來,服裝質量、誠信問題直接折射企業社會責任,關乎企業生存底線。童裝質量的監管不能滿足于在每年“六·一”等節日“曇花一現”,兒童天天在消費,偶爾抽檢一下,必然有“漏網之魚”。強化對問責追究制落實程度的監督,對于該問責而沒有問責、問責力度不夠等情形嚴格監控,讓兒童遠離傷害并且健康成長是天大的事。
再看看那些想在尾貨市場淘到質優價廉服裝的消費者,更是為質量與價格在糾結,當提到服裝尾貨在其心中的地位時,消費者依舊是“有點心痛”。《第一調查》顯示,買過尾貨服裝的近四成受訪者表示無法辨別品牌真偽。尾貨市場成為“三無服裝”、山寨服裝的樂土,而在《尾貨市場經營管理技術規范行業標準》中明文規定,尾貨應該是“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庫存積壓產品”,如果尾貨市場依舊存在太多問題,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讓很多消費者棄之如履。
面子經濟成奢侈品與山寨推手
給力熱度指數:★★★☆
上榜理由:每個人的消費賬單、每個家庭的年度賬單等等,我們不可能一一匯集,所有的這些可能只是最普通的現實,但卻可以如溫度計里的水銀一樣,觀察到這一年里的起伏變化。奢侈品牌在中國日常消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遞增,奢侈品牌風靡中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一些年輕人對奢侈品的迷戀甚至到了“就算暫時消費不起、卻從不停止追求”的程度。
《第一調查》顯示,近三成消費者表示穿戴奢侈品有面子,兩成消費者表示可以拿來炫耀,這里不僅包括要面子、炫耀、攀比等因素,甚至連一些奢侈品的包裝袋也廣受追捧,國內不少大型網絡銷售平臺開始銷售,55.87%的受訪者認為擁有奢侈品購物袋是追求時尚的表現。更有甚者,一些年輕人選擇了山寨奢侈品,問及消費者到底怎樣看待山寨服裝時,43%的消費者表示只要搭配得當,就看不出是山寨;而持有“只要穿上好看、管他山寨不山寨”和“從來不穿山寨”服裝兩種觀點的消費者都占到了22%;另有7%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很多人都在穿山寨服裝,不丟人;也有6%的受訪者表示山寨產品太多了,山寨服裝也是一種趨勢。這更加暴露了年輕人經濟實力與高消費之間的尷尬。由此看來,“面子經濟”并不如想象那么美好,更多的還是一種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