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去的2012年和剛剛到來的2013年對于服裝行業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幻,服裝行業如何在變局下尋求發展,這已經成為2013年所有身在其中的行業人士急需解決的問題。
信息技術推動企業提升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韓永生在2012年服裝大會上提出,效率決定競爭力,效率是企業保持穩健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和一體協同,在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系統的同時,強力推動著企業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的提高,成為推動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
他談到,基于信息技術的科學管理的意義,在于通過信息化的技術手段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最終構建一個更加具有競爭力的高效的內部運營系統。而服裝產業的轉型的兩大任務,第一是提升我國的產品質量,第二是提升企業效率。服裝行業的國際領先企業能做到一年的庫存周轉次數達到12次,而中國的服裝企業在這方面做的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很多服裝企業是在用巨大的庫存產生著銷售,因此企業家們的投資回報很低。這都說明服裝企業的效率有巨大的改善空間。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進入到一個調整期,這次調整的是產能過剩,低效率的企業將會淘汰出局。服裝行業如今面對的是庫存危機和現金的危機,讓效率成為了生命線,沒有效率會出局。對于企業而言現金是最重要的,即使銷售增加,但是庫存超過了利潤,現金就變成負的,這時候生存就出現了危險。
真維斯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劉偉文在談到真維斯如何利用提升效益取得發展時談到,真維斯在全國有2800家連鎖店,真維斯的經營理念是名牌大眾化,強調產品的物超所值。這個前提下,真維斯的內部管理模式參照美國的標準。過去幾年真維斯一直在進行精準管理。
劉偉文說:“以前市場比較好的時候,什么產品都可以賣完,但這5年供求關系有了很大的改變,市場越來越難做。這就需要精準地把利潤放在應該放的地方,現在我們更重要用信息來支持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這樣準確率就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當然這需要很多數據的支持。第一是來自顧客的數據,第二是來自渠道的數據,第三是營銷的數據,第四是產品的數據,把握好這4個方面的數據,才能達到精準管理。”
劉偉文還分享了真維斯準庫存管理,他說:“毛利率偏低的品牌,需要特別關注庫存,需要通過渠道(不同的店鋪)回來的數據和產品的數據結合起來,制訂庫存計劃和采購計劃,并且真維斯的產品開發和客戶管理系統,讓品牌達到一個相對準確的投放和配貨,精準的買貨和配貨。這中間涉及到很多的環節,采購、生產,涵蓋整個業務鏈條的技術化系統,才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進行多維分析,服裝銷售有三個維度:時間維度,地域維度和產品維度。在時間維度上,以前是每半年分析一次就可以了,后來是一年分4個季度,然后是每個月分析,現在是每天每周都需要分析。地域維度,以前全中國,后來分了南北,然后是中南西北東,然后是每個城市,現在是每個店鋪做分析。產品維度,以前男女裝做分析,然后每個款,現在每個款都不夠,再分不同的面料,不同的風格……透過多維分析,我們能夠準確的判斷下一個季度還會有什么流行,某一些店鋪,某一個區域什么材質比較好銷售。多維分析背后需要強大的技術化系統,沒有信息技術支持是無法達成的。透過多維管理和供應鏈管理來運作品牌和進行產品運營壓低真維斯的整體庫存,這仍是真維斯一直努力完善的。
兩化融合科學增效益
寧波雅戈爾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如剛談到,管理與信息技術的科學意義,就在科學的管理手段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最終構建一個高效的系統。從企業層面講,兩化融合即是工業化的高級階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級階段,有別于傳統工業化,也有別于一般意義上企業信息化。他說:“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的目標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實現產品的高的附加值,包括產品的智能化,精細化,創造新穎的產品,在這些領域當中,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兩化融合的結合點無處不在,在行業層面講,就是促進產業集成的形成,完成工業鏈,規范行業的相應標準,加強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他還談到,應該清晰地認識到,企業的信息化,不是簡單的用計算機代替手工勞動,也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管理方式,搬到網絡計算機當中。而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引進現代管理的理念和意識,對不適應市場管理機制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不然即使采用了計算機互聯網,信息化的有時也是難以發揮,企業的管理水平也難以提高。
他認為,中國服裝行業的信息化平臺,建設起步比較晚,關注點比較多。雖然目前國內的服裝企業逐漸的在生產中加大了PLM,但是在信息化各個分系統的建設中,常常各自為政,自己做自己的,各個平臺缺乏有機的互動,導致信息化建設的效益不太理想。而且信息與企業實踐密切相關,僅僅有技術并不一定滿足企業的需求,只有以實用,適用,易用為原則,同時兼顧系統性,在硬件的配置軟件的開發,系統的建設各個方面不斷優化,軟件的執行力問題才能得到全面的解決,企業才能能夠全面的發展。他還說到:“信息化投入需要一個長期的規劃,是一個一把手的工程,一個企業先上哪個系統,后上哪個系統,不僅僅取決于自身的能力,不能盲目跟風。如果盲目跟風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要牢牢把握實體經濟建設的基礎,實現更加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推動戰略性信息產業,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紅領集團的董事長張代理談到只有改變才有出路。他提出,兩化融合衍生MTM數字化工程,那么做服裝,怎么做MTM數字化工程呢?他談到:“自主創新,創造未來。兩化融合的整體方案設計及企業戰略發展目標設計,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如何融合的一個戰略問題。這不是IT企業可以設計的,IT企業無法完成這樣的融合方案。IT是一個工具,你的戰略思想有了,你的定位有了,方向有了,IT企業可以給你實現,但是IT企業沒有辦法給你設計。只有企業的管理者知道企業發展該如何轉變,產業結構該如何調整。一句話,老總要知道兩化融合做什么,是整體方案的設計者。如何實現是IT企業去做的事情。”
如何實現兩化融合
國際信息化委員會的委員王安耕談到兩化融合分成四個階段,三個維度實現。第一維度叫企業機構維度。第二個維度是產品維度,第三個維度是市場維度。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產供銷一體,第二就是產品維度的兩個銜接,第三研產銜接,第四就是協同創新階段。
韓永生指出,信息化的四個階段,特別是第四階段協同創新階段對服裝行業是最大的挑戰。他說:“傳統思維只要把貨品賣給經銷商就完成了銷售。很多企業的銷售流程是這樣的,首先大家來訂貨,定完了貨品牌就銷售完成了,第二把貨給門店,因為門店的預測更準,第三工廠效率越高越好,第四每個人把自己做好,不管別人。這樣供應商、經銷商、設計部門都是局部觀,把各自的子系統做好就可以,不管別人。返回來看供應鏈,供應鏈采用倒推式,提前半年預測,然后期貨100%生產。結果工廠預測不準,把訂貨發給經銷商,工廠缺少返單的機制,因為面料采購周期太長,預測要不就多,要不就少。多了是庫存,積壓嚴重,少了嚴重缺貨,一個月就賣光了。經銷商經常定了貨沒有錢提貨,就用信用把貨拿走,這樣一壓,應收款就上去了。門店庫存大量的積壓,現金流就沒有了,就得打折促銷,整個供應鏈里面需要大量的現金積壓。”
韓永生談到,如果整個供應鏈采取協同創新,整體運作。少量的期貨,大部分現貨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以百麗為例,在銷售之前,百麗的生產量是15-25%,75-85%是追單生產。如果可以把首單控制50%以下,會有較大的生存發展空間。韓永生說到:“供應鏈采用銷售的拉動式,首先要激活供應商,可以議價但要做快速反應,品牌用面料,用多少補多少,這樣面料肯定需要加錢,但要品牌可以要求準交,快交。百麗是4、8、12天交貨。如果某個店鋪賣得好,就可以直接從賣的不好的店鋪調貨,或者工廠快速生產,立即追上,補倉。這樣門店可以保持銷售的增長。不好賣的,立即改款,然后推出新品。這樣門店的產品結構每周都在調整,滯銷品在門店大幅度的減少,打折就很少,整個運營就改善了,品牌的形象就提升了。如果整個供應鏈協同起來,利用信息化的支持,投資就可以減半,并且讓整個供應鏈里面大家的利潤都得到了提升,品牌和供應鏈各環節都得到良性發展。”
李如剛談到,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發展速度也明顯放緩的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的新一輪產業升級,成為當下服裝行業的迫切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服裝行業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建立新的增長優勢,完成從規模效益到價值增長的突破,實現從服裝大國到服裝強國的戰略的轉移。“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過去30年,我們服裝產業的發展,曾經一度依賴先進的設備。我們現在有了新的利器,就是科技創新。我們服裝行業更是如此,創造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的模式,要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的服務,必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必然的選擇。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服裝產業,即是我們服裝行業走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建立現代服務產業體系的永恒的主題。”
李如剛認為,當前服裝行業的科技創新,體現在兩化的融合上,信息化如何與工業化深度的融合,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將信息技術嵌入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以現代化的網絡科技遠見和信息服務提升制造業的技術,產品的創新能力。根據不同的企業,個性化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務支持,整體的解決方案,就是兩化的融合。信息化出現以后,服裝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環節全部得以打通,信息化的手段以繁雜的市場數據終分析出最有價值的,并串聯起來,形成數據,反饋給企業,根據數據分析的內容,企業可以對季前銷售,毛利以及庫存計劃,品類的規劃,價格的管理,商品的促銷,以及清倉業務,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更加精心的規劃和安排。
效率,就是管理與信息技術,效率的提升是企業發展的必須過程,改善服務以及改善市場能力,和品牌建設等等,都跟效益有關,而加強管理是效率提升的必要手段,只有將研發、制造、管理、自動化實施有機的結合,通過有效的應用,推動產品的研發模式和設計理念的創新,產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創新,和業務模式、業務流程的創新,以及產業鏈的協同和雙贏機制的創新,才能提高最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