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棉紡織行業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國際市場低迷,國內市場不振,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特別是國內外棉價差,使國內紡織企業經營困難。盡管當前棉紡織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有明顯提高,但多數企業難以完全消化多重成本上漲因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產品提價空間有限,企業面臨的成本上升壓力不斷加大。
面對這些問題,在日前召開的2013中國棉紡織總工程師論壇上,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專家張鳴提出,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同質化競爭,企業關鍵是要大力推進產品的差異化,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
差異化是關鍵
當前,我國紡織行業企業間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設備工藝,都存在著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棉紡織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3.93%,利潤率超過10%的企業只占全行業的7.01%,平均利潤率超過3.97%的企業總數占全行業的31.48%,而全行業68.52%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0.73%。如何才能切實推動紡織品不斷創新、擺脫同質化現象是企業須不斷破解的難題。
張鳴指出,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要充分挖掘差別化和功能性纖維的性能特點,通過天然纖維與差別化纖維及功能性纖維的多元混紡,利用新型紡紗工藝,開辟紗線的應用新領域;運用先進的賽絡紡、緊密紡等技術提高紗線的質量和檔次;采取多種纖維混紡、多種紗線交并交織、仿色織加工技術、多臂提花技術,多經軸制造、計算機CAD織物設計方法及高壓上漿、空筘齒等工藝措施,開發高檔面料。
近年來,很多棉紡企業都依靠技術創新實現了產品的差異化,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與贏利空間。他們通過對市場前瞻性的準確把握,率先利用天絲、Modal、竹纖維、吸濕排汗纖維、超細旦改性纖維、大豆纖維、牛奶纖維等新型纖維,通過與羊絨、羊毛、真絲等差別化纖維多組分混紡開發出高檔系列產品,形成了產品多元化、精品化的競爭優勢,成為新型纖維產品的開拓者和市場第一進入者。
張鳴認為,在新產品的研發時要合理的利用產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開發策略,使企業的贏利空間達到最大。應考慮新產品的技術可行性、先進性與經濟合理性,避免新產品自進入市場就已經被淘汰。考慮產品性質和用途、價格、銷售量以及標準化原則,實現全面管理,增加效益。
從細節上下功夫
生產常規紗線相當于“饅頭企業”,質量問題相對少,省時省力,低風險、低利潤率,而生產差別化紗線相當于“糕點企業”,工序復雜、麻煩,但利潤率極高,同樣風險也很高。
眾所周知,差別化產品的特點是人員多、設備多、品種多、下腳料多、損耗多,這就需要企業在細節上下功夫。山東宏業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鮑智波在會上分享了他們開發差別化纖維的體會和建議。他說,開發差別化纖維要把握兩點:一是新,但不代表價格高,而是要與眾不同,價格合適;二是量,不是品種數量,而是市場接受的量。他認為,只有具有大眾化的市場,且有別于普通產品,才是好的差別化產品。
差別化產品一般具有品種多,數量少的特點,在常規產品向差異化產品轉變時,企業就需要增加相應的配套設備。鮑智波介紹,宏業紡織2009年至今在沒有增加細紗機臺的前提下投資近5000萬元增加前紡設備,投入1000多萬元新蓋3個前紡車間,500多萬元建立一座恒溫恒濕實驗中心。設備的增加,帶來的是員工人數的增長。為有效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宏業紡織公司陸續投入800多萬元購進自動落紗設備,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使萬錠用工從原來的的100人降到60人左右,但這與國內很多好企業萬錠用工不到30人相比差距還是很大。
山東德州富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雒書華指出,棉紡行業的特點是利率潤相對較低,原材料成本波動對棉紡企業影響較大。因此,大力研發新型纖維產品是企業的發展方向,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如何提高新型纖維產品的附加值,而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關鍵是要提高產品質量,充分體現新型纖維產品的特性。粘膠型Outlast(擁有專利權的粘膠纖維,下同)、腈綸型Outlast、蛋白纖維及麻類纖維具有自己不同的風格,如果不了解纖維的特性而盲目生產,那么出現問題的幾率會很大。
了解需求很重要
企業研發的新產品在進入市場前只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市場準備和渠道的建設,才能快速成功的占領市場。目前絕大多數的棉紡織新產品投放市場后反應平平,有的甚至慘淡退出市場。據統計調查,新產品之所以沒有成功打開市場,高達33.7%是因為缺乏市場需求研究,20.7%是因為資金短缺,16.3%是產品設計存在缺陷,7.6%因成本過高,4.3%為政策限制及17.4%的其他因素。
企業在研發新產品時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就要求企業一定要集中力量瞄準目標市場,取得競爭優勢。只有認真進行市場分析才能發掘棉紡新的市場機遇和發現部分潛在需求。根據市場細分可能找到自身資源條件和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確定了自己的細分市場后,企業就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受歡迎的產品。
張鳴認為,影響新產品贏利的無外乎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外部環境,他認為棉紡織新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必須對外部環境進行充分調查、分析與研究,包括國內大環境的市場經濟,新產品銷售區域的政治、經濟、人口、文化等因素,并作好對風險的防范準備。其次是內部環境,企業新產品能否成功進入市場,與企業的內部因素有很大關系,與企業的判斷力、決策力、策劃力、執行力等密切相關。再次是找準切入點。他認為研發隊伍應該定期去跑市場,真正去感受市場的需要,研發產品從市場需求出發,從客戶對產品質量改進的需求出發,認真研究市場發展動向,把握好消費者的需求。最后是資金問題。資金短缺已成為棉紡企業新產品研發的嚴重制約因素,有些企業開發的棉紡織新產品,市場前景看好,卻在研制或試研制成功后,無資金形成批量生產能力,致使棉紡新產品試制成功后,不能批量生產和銷售,造成棉紡新產品不能快速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