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開春,各大戶外品牌借力ISPOBEIJING2013展會,來了一場異彩紛呈的開場秀,高調打響2013戶外品牌營銷戰。隨著傳統體育品牌李寧(專賣店)、阿迪等紛紛進軍戶外領域;國外頂尖戶外SALEWA(沙樂華)等品牌登陸中國,欲分一杯羹;國內民族戶外品牌也不斷發力。三者統一目標皆是瞄準中國戶外領域市場。
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戶外用品分會(COCA)在ISPO的運動產業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2年度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12年國內市場共有戶外品牌823個,較2011年的717個增長了14.78%,其中國內品牌為405個,國外品牌為418個,還有更多的品牌正準備進入戶外運動產業,使得行業競爭更加激烈。戶外運動產業這塊以前被嫌棄的“小餅”一夜之間似乎變成了“香餑餑”。然而戶外產品的“同質化”日趨凸顯,無論是概念、品牌口號、產品設計、還是營銷策略都非常相似:跟風贊助賽事、贊助登山隊伍;邀請名人代言;大談泛戶外概念;都做服裝鞋背包三大件。使得企業之間差異性越來越微小,消費者很難形成獨特印象,更別說忠誠度。這種情況的演變結果就是使得已經擁有良好口碑以及早先起步的戶外品牌越走越遠,成為消費者心中的不二之選;尚在發展默默無聞的品牌只會越走越窄,最后被市場淘汰。而且最近兩年迫于資本以及對手的壓力,很多戶外品牌走上了快速擴張的道路,對于產品質量的把控也大不如前。種種跡象表明,行業競爭勢必將發生劇變。
顯然,加強品牌建設與推廣,獲取消費者的共鳴,是目前戶外用品企業長足發展的關鍵所在。
伴隨著智能手機的平民化,“消費世界”也逐步趨向移動化。面對24小時、8萬6400秒的商機,品牌要怎么做,才能抓住無時無刻都在移動的消費群體?——時代沃華認為,Web3.0時代的“移動品牌力”,可謂是眾多品牌決勝的法寶,同時也是逐鹿的最大領地。
移動品牌行銷時代,品牌主導權已不只在企業身上。“移動品牌力”正全面改寫品牌價值,影響移動消費群體的決策權。移動品牌力的 “MOBILE”品牌移動指數,正體現了其的這種魅力。
Mobile指數:隨“移動消費群體”而動
《決戰第三螢幕》一書作者恰克?馬丁分析,移動行銷并非只是提供折價優惠那么簡單,重點是,在顧客出現的地方,與他們有效互動。對于移動行銷來講,只要手機在手,潛在消費群體就已出現。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品牌的行銷跟得上他們的步伐,隨時準備出現在他們的視線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One of a kind指數:抓住“移動消費群體”的興趣所在
從“移動群體”自身移動視角看,可以說已由大眾體驗轉向注重個人體驗的行銷趨勢。根據移動消費群體的群體特色,來相應的對品牌的行銷主題方向做一些更改。比如說運動品牌可以開展社交主題的活動,推出教授運動的APP等等,adidas便是這種行銷的典范。
Bargain指數:做“移動消費群體”的消費顧問
品牌優惠信息,品牌網點信息的匯集,讓移動消費群體感受到品牌的價值與魅力,增加品牌黏著度。
Immediate指數:為“目標消費群體”量身定制
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今天,每個人都想省時、省力,消費者也不過如此。品牌針對目標客群的訴求,制定精準的營銷活動,勢必會鞏固品牌的直接影響力。
Life指數:做“移動消費群體”的生活管家
對于工薪一族而言,百忙之中偶得閑暇,當然希望無論出現什么事情都能夠簡單的解決掉。對于品牌而言,能被時刻記起,最好的辦法是滲透到消費群體生活的各各方面。
Entertainment:做“移動消費群體”的生活調味品
周一至周五,按部就班的工作日,本就略顯枯燥乏味。品牌行銷內容,要有特色,有趣可供娛樂,為生活添姿添彩,讓消費者欲罷不能。
Web3.0時代,品牌的主導權已經由過去企業、媒體主導,回到消費者手里。不可否認,分享和社交所帶來的口碑,正是一種燎原之勢。
2013年注定是戶外產業營銷元年,戶外企業欲從中分一杯羹的話,必須以自己的獨特優勢突出重圍,打響品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