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則發生在服裝領域的新聞頗耐人尋味。首先,李寧公司26日發布的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收入較2011年同比減少24.5%,巨虧19.79億元,李寧這個國產體育服裝巨頭,在經歷高速增長期后嘗到了“過度擴張”帶來的苦果;其次,本土服裝品牌“例外”卻意外走紅,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上演了一出一夜成名的好戲。
同樣都是本土服裝品牌,兩相對比,反差巨大。本土服裝品牌如何升級,每家公司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業內專家指出,加強對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是產業發展關鍵,只有具備世界水平的好設計,才可望擁有大市場。
單靠關店難以扭虧
李寧公司公告顯示,2012年公司在全國共關閉店鋪1821家,約為店鋪總量的22.06%,平均每天關閉5家門店,存貨周轉天數則由2011年的72天增加至90天。公告稱,其虧損原因在于減少批發銷售、應收賬款及庫存的撥備、推行變革計劃及渠道復興計劃的相關成本,以及其他重組性成本。
對此,李寧進一步解釋說,2012年中國體育服裝業的飽和,以及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體育品牌對中國市場的不斷深耕,使得競爭更趨激烈。盡管全年零售商采取各種措施清理庫存,行業整體增速依然明顯放緩,體育用品行業過度擴張令銷售渠道囤積大量存貨,對盈利構成不利影響。
業績不佳并非李寧一家。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得我國體育服裝業呈井噴之勢,隨后便逐漸式微。匹克、361°、安踏近日紛紛發布業績報告,匹克營業額為29.03億元,較2011年的46.47億元下降了約37.5%,凈利潤3.11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60.1%;361°凈利為7.15億元,同比下降約37%;而安踏凈利潤為13.6億元,同比下降21.5%,上市5年來首次出現下滑。此外,各家公司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均有所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企業均在年報中指出,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整個體育用品行業的庫存調整及上升乏力的經濟狀況,對體育用品的需求造成了負面影響。有意思的是,面對困境,各大企業均采取大規模關閉門店的方式來應對,且關店步驟相當一致。匹克全年關店逾1300家,安踏和中國動向的全年關店數均在600家左右,前6大品牌總計關店近5000家。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運動服裝品牌壓力重重,價格戰從未停止,盲目擴張導致的庫存問題也愈發嚴重,不少品牌不得不簡單地依靠關店來扭轉虧損。體育服裝業剛剛度過了調整的關鍵一年,傳統的批發式運營已不能使公司在充滿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擁有優勢,更不能滿足日益成熟的消費需求,行業面臨洗牌。
好設計才有大市場
在李寧公司發布年報的上一周,一個原本不為人熟知的本土服裝品牌“例外”火了起來。其“定制服裝”概念被網絡媒體熱炒,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上演了一出一夜成名的好戲。
據記者了解,“例外”品牌的一夜成名并非意外。對大眾消費者而言,“例外”品牌稍顯陌生,但對設計師群體和精英階層來說,卻是非常熟悉。
該品牌創始人毛繼鴻和馬可的設計作品,早在品牌創立初期就被業內廣泛認可,在國外時尚圈也頗受好評。他們通過工作室和會所模式,為固定的群體服務,其中不乏貴賓級別的老客戶?!袄狻钡某晒Γ∽C了國內服裝品牌只要經營得當,完全有能力設計、生產出國際一流的產品。
“例外”引發的消費熱潮給本土品牌增添了更多信心,也為身處逆境中的體育服裝業帶來了些許啟示。服裝產業觀察家馬崗指出,“關店如果處理好了,就能將壞事變成好事。只有把行業存在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行業才有希望。加強原創設計,確定品牌定位,合理的銷售渠道建設,都是可供服裝企業選擇的出路?!?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本土服裝品牌的崛起有多方面的因素。服裝企業要對中國的文化和服裝有信心,對自己的品牌有信心,做最好的產品、最好的設計、最好的品牌。自己有足夠的自信才能影響消費者。另外,創新和銷售渠道建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王茁表示,日益變化的市場和經濟環境,使我國服裝業以制造為主的產業優勢正受到挑戰,轉型升級已成必然。這需要企業在5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實現從制造向服務的轉型;二是調整人才結構;三是注重品牌文化塑造;四是重新定位企業發展方向;五是確定國際化發展戰略。
王茁告訴記者,要實現這5大變化,人才是關鍵,其中設計人才尤為重要,要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就要注重設計,注重品牌國際水平的營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