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出差重慶的間隙在商場閑逛了一圈,對其中兩家店鋪印象深刻。一家是KOOMEE的眼鏡店,一格一格的陳列,精美的照片,頗與祺格的陳列有幾分神似,顛覆了我對以往眼鏡店陳列和銷售的認識。另一家店是一間布鞋專柜,約在KOOMEE的門口的十米開外的通道上,圍了一個凹字型展位,鞋面或是明快的線條,或是簡單的涂鴉,柔軟的布藝,頗有文藝氣息。與眾多的“大眾美”商品相比,這兩家店的商品給人有“小清新”的感覺。
2012年,我們在庫存和零售疲軟中走過,2013年會有那些新變化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呢?
向野蠻增長時代告
別過去的三十年,中國鞋服業從生產訂單驅動到品牌驅動,通過高舉高打的營銷模式和連鎖加盟的快速渠道擴長,由弱到強,產生了不少鞋服知名品牌企業。2012年,運動品牌出現的大量關店事件,反映出零售成本持續增長,依靠跑馬圈地的開店撬動業績增長的策略將不可持續。渠道規模瓶頸的凸顯,需要提升零售效率來突破。從坪效角度來看,大多數鞋服品牌的坪效尚低于萬元每平米每年,與國際品牌的3~4萬元每平米每年有著較大的差距。優化店鋪結構,優化商品組合,提高店效仍然是眾多鞋服品牌需要持續關注的內容。
m型社會結構
收入結構的兩極分化,房價、物價的快速攀升,中國m型的社會結構已然形成。m型社會結構,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貧富差距變大,消費能力呈z型,消費的商品從極貴到廉價快速過渡,中間層微乎其微。要提醒一下瞄準國內“龐大的中產階層消費群體”的鞋服企業,要重視國內m型社會的形成和z型消費結構對未來消費趨勢的影響。國內的男裝企業需要特別重視一下,與其一味的盯著中產階層的錢袋子,在一條道上密集地競爭,不如鎖定廣大中低收入的成熟男性消費群體的著裝需求,開辟新領域。
個性化需求
當定制遇上電商會怎么樣?2012年,就出現了幾家頗有特點的企業。其中有一家女裝企業,最早做定制,消費者提供款式,網站根據分析面料、做工成本、傭金,然后報價給消費者。由于顧客提供的商品,標準化生產的難度大,成本無法攤薄,后來這家企業自己開發商品,將所有的款式上網向消費者開放,如同服裝企業的訂貨會向零售商開放的一樣,消費者下單,網站根據單子生產配送,再后來,這家企業開設了實體店,用于對接線上商品和線下體驗。除了服裝,還有鞋類定制、飾品、家具甚至裝修的線上定制。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認為: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的聲音越來越強,未來的價值鏈第一推動力會來自于消費者,而不是廠家。鞋服業的柔性制造和小規模定制,前景可期。
線上線下零售的融合
網絡零售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雙十一當天,上海某服裝企業在顧客剛剛下單后半個小時就將商品配送到消費者的手里,線上和實體店的高度協同功不可沒。同樣,亦有某鞋服品牌給渠道商提供線上分銷和線上零售解決方案,鼓勵線下的零售商參與線上零售業務,實現線上銷售線下庫存共享,配送和服務的全程對接。過去,我們稱顧客就是上帝,也競相拿出“拿手菜”討好上帝,以搏上帝的厚愛,卻鮮有人問上帝喜歡什么,愛吃什么。我們有理由相信,抓住市場細分和線上零售的機會,迎合m型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個性化消費崛起的變化,2013年,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