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的高感度、個性化動向
近年來,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多樣。在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大都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日益成熟,已不再單純講究商品的功能和質量,開始追求商品的感性,個性化潮流隨之形成,越來越多的商品開始向高感度化方向發展。
“感性”一詞相對于理性而言,指對應于外界刺激通過感覺、知覺器官產生的心理感受。在一些場合,可以將商品的感性理解為感知刺激性。服裝的感性由廓型、細部結構、色彩、材質等元素綜合形成。感度是對外界刺激感受的強弱程度。在一定層面上感度可被理解為品位,指欣賞能力的高低程度;在服裝方面則指人們對時尚流行的關心、接受程度。
對于女裝品牌制品,過去人們重視的是功能是否合理、是否耐穿耐洗、面料是否貨真價實、縫制加工是否精良等品質性能,這些性能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裝的銷售狀況。然而,現在人們對服裝的品牌形象、設計特征、女裝品牌加盟店的氛圍情調越來越關注,這表明人們在服飾方面開始接受和追求高感度、個性化消費。這種感性化的動向,在服飾產業界也有反映。例如,多數女裝品牌加盟企業都曾經投人巨資進行CI ( CO 甲oration Identity )設計,以期改善企業與商品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和滿足消費者的感知刺激性。企業利用標志、圖案、象征等來形成視覺沖擊,體現鮮明的特征與個性。這種傾向的產生源于人們價值觀的巨大變化。過去消費者多將購買重點放在商品的性能和品質上,重視物的價值,亦即物的有用性支配著消費行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品種類的逐漸豐富,這種對物的有用性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人們日益推崇感覺上的享受性。類似消費行為與物品本體(物理使用性能)遠離或脫節的傾向,反映在許多方面。在商品種類豐富、多樣的市場競爭中,為引起消費者的關注與興趣,單純訴求商品的物質價值已經不夠,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商品具有反映時代特性的感知刺激性。
(二)消費感性信息
時尚是最具感性的世界,目前服飾業也有了信息產業的一些特征,存在信息媒體化的傾向。報刊業并不是生產報紙紙張這種物品本身,而是以紙張為物質媒介來
傳遞信息,本質上是生產傳播登載于紙張上的信息。與此類似,傳統的服飾產業被當做紡織工業的一個分支來考慮,強調其作為生產物質產品工業的性質;強調纖維、紗線、織物的生產,很少考慮感性的設計。這樣的視角,易使服飾產業停留在以“如何將產品生產出來”為核心的經營觀念上。同時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時尚和風格也得不到人們的重視,被多數人認為只是一小部分富裕階層的奢侈愛好。但如今單一的服飾產品或面料已很難銷售出去,只有附加了一定的設計信息(如色彩、圖案、手感、款式等)才能吸引消費者。于是,面料成了傳播和負載這些信息的媒體,這與報紙的紙張是登載信息材料的屬性完全一樣。作為載體的織物和作為信息的設計之間的關系,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地位發生了逆轉。紡織產品只是傳達設計信息的媒體,設計才最終決定產品的價值,即先有了設計,才能進行生產加工。因此紡織服飾業成為一種傳播色彩、風格、品位、風度等感覺信息的產業。從這一角度講,時尚產業也是廣義上的一種信息媒體產業。當前女裝品牌消費的多樣化,正是由于服裝中傳達出的色彩、圖案、款式及穿著舒適性信息的多樣化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