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這句名言用在形容中國服裝業目前的境地是最合適不過。新媒體營銷興起、電商渠道火熱、資本催生品牌飛速成長、快時尚席卷而來等等——在聚焦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的同時,中國時裝也在遭遇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內需市場增速放緩、成本上漲等諸多現實問題。
以往依靠簡單復制就可以飛速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對于中國的服裝業者來說,現在正處于一個必須要創新轉變的十字路口。
3月27日-29日,已經舉辦到第18屆的“如意·2013中國服裝論壇”,在“再創:塑造新模式”的主題下將舉行一系列的主題大會,從各方面不同專家的角度,試圖探尋出中國服裝“到哪里去”的方向。
“掌門人”尋路
千萬不要輕易模仿
毛繼鴻(廣州狀態服裝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2年對我的啟發非常大,不再是從興趣和愛好出發,當代企業家需要去思考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要用研究的心態來做東西,很多企業總想盡快地四兩撥千斤,其實所謂四兩撥千斤,不是在四兩,也不是在千斤,是在四兩撥千斤的這個支點,但是尋找這個支點需要智慧,需要時間,要把心態穩下來。
很多人只是去模仿別人,但是千萬別輕易模仿。你如果直接模仿,只是外在的相似,沒有內在精神,別人不會認同你。
未來,我們希望把“例外”做成是有機生態的,符合時代的發展,更具前瞻性。希望它是一個比較包容的,更具有東方智慧的這樣一個組織。時裝行業是美的事業,美的事業需要有很強的包容心跟柔軟性。只有血肉,只有外形和外面的強勢,里面沒有真正的精神,就柔軟不起來,而會變形、扭曲。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
做好品牌的本分
張榮明(北京愛慕內衣有限公司董事長)
不管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最重要的還是做好品牌。
提高品牌價值,關鍵還是在產品研發設計上下工夫,真正能夠讓消費者喜歡產品,捕捉到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服裝不是一次性消費產品,穿過以后會有感受,會有新的要求出現。消費者再買服裝時,訴求點會在滿足一些原來所沒有的需求上,這就是購買理由。品牌需要站在這個角度反思問題,現在很多品牌實際上并沒有好好替消費者去想,想得不夠,產品的研發設計也自然不足。
我們現在還是得踏實下來,設計師不能浮躁,要去潛心研究,體會消費者的需求,經營者也是如此。不管環境怎么變,本分不能丟,做服裝的本分,做品牌的本分都不能丟。
希望出現顛覆行業游戲規則的人
苗鴻冰(北京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
品牌怎么發展,我最關心的是品牌發展過程中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你的產品應該怎么定位;第二是關心對客戶的服務,你對客戶提供什么樣的服務,這種服務是不是讓客戶有驚喜,或者讓客戶感覺到服務恰到好處;第三個是團隊的成長,特別是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第四是客戶管理,未來的客戶關系,是要用真心去對待你的客戶,比如定制,讓客戶有專屬定制的尊崇,這比把同一個禮物送給很多人要更有驚喜。
對于中國服裝業來說,小米手機的模式應該引起重視。中國的時裝行業,其實模式還是比較傳統,如果一個時裝作品能夠做到不開實體店,完全是電子商務虛擬銷售,先提前賣,一個月以后再拿到東西,中國時裝能夠這么去銷售的話,那了不得!這個行業里應該出一些像雷軍這樣能夠顛覆行業游戲規則的人,哪怕出一個就夠了。
服裝企業沒有真正的老板思維
夏華(依文集團董事長)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服裝企業做不大有一個原因是老板,沒有真正的老板思維。老板在戰略的思維層面很重要,下面是要有執行的人,但我們有的時候完全鉆到了專業的框框里,這是一種錯亂。老板的思維格局不同,對人的使用、判斷,以及對企業的決策能力、思考,都不一樣。
對消費者服務得一點都不徹底
周嚴(大連思凡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覺得中國很多品牌,說是服務消費者,其實服務得一點都不徹底。消費者的生活形態在發生變化,這種深度的體會,已經不是在簡單的外形上、外力上、表象上去表達產品,更多的是內在。品質、含量、工藝,什么樣的工藝穿著讓人感覺舒服,從內在提供真正的服務,消費者時刻都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