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十多年發展的中國外貿,在遭遇國際金融危機時集體反思,由此促成的外貿結構調整給中西部帶來了機遇。
然而,記者在第八屆中博會上發現,盡管目前在勞動力、土地、能源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但中部省份已不滿足于只承接東部的訂單轉移,開始考慮產業的后續發展,積蓄自己的競爭新優勢。
只剩二十年?
“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中西部產業的發展可能持續的時間是20年。”換言之,中部憑借成本比較優勢從東部的產業結構調整中爭取機遇的時間最多也不過20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輝在一場論壇中的發言,給中部省份提了個醒。
即便如此,中部省份在各種資源的成本方面已經顯現出與東部差距縮小的趨勢。“要素成本上漲是導致本輪產業轉移加快的最直接動因”。王輝告訴記者,近兩年,中部制造業的平均工資實際增速明顯加快,農民工工資中西部的增幅高于東部。數據顯示,2011年時,中西部與東部的平均工資差距就從2005年的15%左右下降到3%左右。“中西部省區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被侵蝕,而且未來這樣的趨勢將會持續。”
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能源原材料成本攀升、中西部與東部區域差異縮小上。在東部外貿企業看來,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保持優勢的時間可能更短。“已有國外客戶向我們提出去東南亞辦廠的建議。因為他們已在那邊開設了一些配件工廠,希望產品線更完整。況且當地工人素質已有所提升,在人員成本、關稅方面還有優惠。”浙江泰普森休閑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戶外休閑用品生產的出口企業,前來參加外貿訂單對接活動的公司副總經理范成青表示,在中部尋找合適的訂單承接企業,除工廠硬件外,他們更關心企業的管理是否規范,品質把控環節是否嚴格;另外,物流是否便利也是考量的主要指標。
機遇不能坐等
對于上述憂慮,中部省份是有思想準備的。河南省商務廳副廳長戴松軍表示,“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擴大出口最現實、最便捷的途徑”且“有力推動了全省對外貿易實現新跨越”,但他也強調了河南要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實現轉型升級的想法。
招商瞄準境內外500強、知名跨國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是河南在這方面的重要抓手,對于出口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項目,創新政策,加強協調。富士康從注冊到開工投產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被業界稱為“河南速度”就是例證之一。
“河南重點承接了以智能手機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加快推進智能手機制造和電子部件全球采購、國際分撥中心建設,著力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和國際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戴松軍說,河南還把承接產業集群作為主攻方向,不僅要承接訂單轉移,更要承接產業基地和集群的轉移。
王輝也認為,深入推進區域產業轉移,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完善制度和政策引導,也需要地方層面轉變職能、建立機制和有效集聚。“產業轉移不是一轉了之,需要深化區域分工和協作,實現人口聚集和產業聚集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