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紡織創新年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表示,“雙11”淘寶天貓商城在前10分鐘內完成的銷售額是2.5億,代表了線上電商兇猛來襲,屢創銷售新高。而對于線下品牌而言,即使擁有再龐大的網絡分銷體系,要在短時期內引爆如此大的消費量實屬不易。在他看來,這恰恰代表了傳統實體經濟與新商業模式,新消費模式之間的一次正面交鋒,也代表了中國紡織工業在傳承階段性歷史優勢的過程中,重構新的體系化優勢的迫切性與戰略意義。
針對線上線下的營銷大戰,孫瑞哲認為有三點需要行業反思產業成長力。第一,網銷空前火爆,部分依靠價格撬動消費的模式是否可持續?第二,網絡定價體系與促銷手段對實體營銷網絡帶去的現實沖擊不容回避。從目前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統計的數據來看,2012紡織服裝終端銷售提價乏力,這也使得品牌,在圍繞價值規律做最終價值實現,實現良性回歸的道路變得更加崎嶇。第三,要警惕不為市場需求所認可的滯后產能顯現,避免規模擴張模式成為品牌價格提升的根本性阻礙。
孫瑞哲指出,行業下一步的發展需要明確三點,把握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信心。所謂的制造業日薄西山是沒有事實依據的,目前服裝業庫存危機的問題言過其實,即使再先進的商業模式,依然離不開實體經濟與所謂傳統制造業作為產品根基;第二個,認知。較量的是什么?傳統與現代較量的本質,不應該是“銷售速度”的較量,而是“贏利空間”的較量。成功的快時尚消費模式,不是在短時間內引爆多少消費量,而是在短時間內依托消費量,點燃多少價值實現;第三個,行動。紡織工業要做哪些改變?在風生水起的新商業模式之前,懂得“借勢”與“造勢”,而非“失勢”。
他同時針對品牌創新,圍繞歸位、錯位與上位,做出了“三位一體”的戰略構想。首先是“歸位”——質量與品質。質量是底線,是品牌的基礎與本原,任何背離質量根基的“品牌”都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周期。其次是“錯位”——差異化定位,進入“縫隙市場”,細分定位、通過創意注入差異化特質,提高品牌的可識別性與獨特風格。最后是“上位”——從“認知度”到“美譽度”,品牌化不是產品價格的表達,而是消費價值的表征。有牌無名,有名無利,不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