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紡織制造行業來說,出口改善,景氣度回升。美國消費市場溫和復蘇,歐洲消費市場雖然仍存不確定性,但也現筑底回升跡象。國內棉價短期缺乏持續上升動力,關注棉農直補政策未來可能出臺的情況,如果能夠落實,將明顯降低國內棉價,降低企業用棉成本,利好整個棉紡織工業,尤其是出口企業。上游棉布產量增速顯回升跡象,服裝產量增速仍處低位震蕩。一季度產銷率上升及庫存增速放緩甚至下滑暗示上游紡織品去庫存取得初步成效。
服裝家紡行業零售景氣度低迷,關注中低消費升級。消費市場整體呈現了緩中趨穩、穩中回升的走勢,但從趨勢上看,前5個月的服裝、鞋帽、針織品類零售增速均呈現低位震蕩,景氣度仍不樂觀。價格指數方面,上游紡織業ppi回升,中游紡織服裝制造ppi及消費端衣著cpi保持基本平穩。從消費結構來看,城鎮化不斷加速,三四線城市經濟受益明顯。同時,我們認為勞動力成本上漲是把“雙刃劍”,促使低端制造“沒落”和低端消費“崛起”。
針對上述市場行情,行業人士提供了相應的投資策略,即上游看規模龍頭,下游看消費升級。出口改善和國內外棉價差縮小助推紡織制造景氣度改善。行業內部結構性洗牌,龍頭企業受益規模經濟優勢帶來的產能集中度提升。內外綜合因素導致品牌服裝行業持續低迷,目前加盟商信心不足,我們認為低迷之勢有望延續到下半年。目前行業低迷,影響公司業績增長,打壓行業估值至低位。我們認為中短期行業利空是中長期戰略性介入的良機。
盡管日次,國內棉價政策改革仍存在不確定性,對未來棉花價格影響存不確定性;國際經濟及消費市場復蘇不及預期;國內宏觀經濟下滑及消費市場低迷超預期;國際知名品牌加快進入中國市場,加劇品牌服裝行業競爭;新的消費和經濟環境下,行業管理升級和渠道變革不及預期。
據了解,為了保證棉農利益,我國從前年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國內棉價圍繞臨時收儲價上下波動。但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內外棉價差。受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及豐產預期影響,近兩年國際市場棉花價格呈持續下跌走勢,國內外棉價差最高時曾超過6800元/噸,如今差價仍在每噸3500元至4000元之間,這對紡織行業競爭力產生較大影響。
整體來看,今年前5個月紡織服裝出口形勢較去年同期明顯改善。但原料的巨大價差不僅讓很多大型企業苦不堪言,那些規模小或者以生產中低檔棉紗為主的企業更是面臨行業洗牌的痛苦。面對如此處境,一些紡織服裝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企業生產不能根據利潤來決定,而是要保持與國際市場走勢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