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鞋服企業經營不善的事件揭開了鞋服行業整體低迷的冰山一角。深入探尋,其實這些企業的危機早在數年前就已埋下,“高庫存”這支懸在眾多鞋服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鞋服業“倒閉潮”或將變為現實。
庫存成鞋服業“心病”
近年來,隨著轟轟烈烈的造牌熱潮逐漸退去,部分企業盲目擴產帶來的不良后果正在顯現。大街小巷,“限時甩賣”“跳樓價”等等類似的招牌隨處可見。一個品牌動輒幾百家店面,甚至上千家,而其中有七八成處于經營持平狀態,甚至有些還是虧損狀態,庫存大量積壓。
“有一家服裝品牌商找我們做管理咨詢,結果我發現,他們的存貨超過1億元,一季服裝只銷售了兩成,而這樣的企業還很多。”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工業管理與設計中心主任、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國際供應鏈理事會大中華區常務理事及技術委員會首席專家韓永生最近經常來泉,為鞋服產業提供管理咨詢和供應鏈整合服務。
在他看來,當前鞋服行業最大的任務就是去庫存化,“品牌企業要改變觀念,不是加盟商訂完貨就算銷售結束了,只有最終賣掉的才算賣掉。”而想要有效去庫存,并不是單純以“跳樓價”甩貨可以達成的,供應鏈的改造才是治本之策。
“自來水”式供應鏈如何打造
“‘自來水式’才是最好的供應鏈。你們家不需要放水缸,開多少用多少,用多少接多少。所以我們的供應鏈如果能像自來水一樣,在保證效率的情況下,消費者需要多少,我們生產多少,庫存就不會產生。”
韓教授的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目前品牌企業運營店鋪不可能是“自來水”,有人要水才開水龍頭。消費者到了店里如果沒看到貨,轉頭就走了。即使是可以提前下單的網絡銷售,消費者下了訂單,如果超出一定時限還收不到貨,他就再也不會向這個店下訂單了。可如果企業備了很多貨等著消費者來購買,怎樣才能判斷出哪種貨可以“熱賣”?一旦不好賣就全砸在手里,庫存又要增加了。這似乎是個死循環,真會有成功的案例嗎?
真的有,且不說國外的那些品牌,國內著名女鞋品牌百麗的供應鏈模式或許可以為晉江企業提供借鑒。韓教授曾與百麗有多年的合作經歷,據他介紹,百麗的訂貨周期循環是以天為周為單位,而不是以半年訂貨為單位。它的整體供應鏈就像喝酒一樣,先倒一點,好喝繼續喝,不好喝倒掉。從設計、采購、生產到配套門店供應商供應,整個供應鏈中只有一半的期貨,其余一半全靠補貨。一旦好賣迅速補上,形成“自來水模式”。而不好賣的立即改款設計,替換下來的貨打折時處理掉,這就是百麗的“自來水式供應鏈”。
但是這樣少量生產,頻繁改款,其背后的設計、生產成本不是很高嗎?“你一次生產10雙鞋,賣出了9雙。跟你一次生產100雙鞋,卻只賣出50雙,哪個成本更高?”韓教授表示,百麗的生產線是混合生產線,一個訂單,盡管鞋子的款式不同,仍放到一個生產線上混合生產,大大加快了整個速度。一款鞋從生產到上架,最快只有20多天。
不可否認,百麗的單雙鞋生產成本可能更高,但它的市場定價也很可觀,而且更可觀的是它的銷量,百麗每一季售謦率達80%,這樣的售謦率足以讓泉州的眾多鞋服企業“羨慕嫉妒恨”了。
信息技術助力供應鏈改造
有此成功的先例在前,泉州鞋服企業自然要向其靠擾,韓教授近期就與多家泉州鞋服企業接洽,為其進行供應鏈梳理。而借助信息技術也成為供應鏈改造的重點。
這一點與泉州一些電商企業推出的供應鏈服務有異曲同功之妙。年初,由中興通訊旗下全資子公司中興海絲路和淘鞋網戰略合作的福建一品嘉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高調亮相,旨在針對市場供應鏈端的“痛點”,通過專業化的供應鏈系統及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充分整合本地產業鏈資源,重塑鞋服產業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形成以電子商務生態圈為核心的鞋服產業聯盟。
“創牌企業如何根據需求尋找最合適的供應商,從而有效減少成本;材料提供商及加工商如何提高與下游企業的合作效率,避免資金回籠不暢……這就是供應鏈的實際需求所在。”一品嘉負責人莊偉雄表示,泉州鞋服產業大量企業的采購供應過程依靠人為經驗,采購雙方缺乏一個有效平臺進行溝通合作,對供應商的管理沒有統一標準,有供應鏈整合服務需求的企業不在少數。此前特步、安踏等體育用品龍頭企業就曾斥巨資自建供應鏈平臺。泉州有數以萬計的鞋服企業,并非誰都有財力聘請“供應鏈管家”,中小、小微企業也迫切希望找到供應鏈托管。鑒于此,一品嘉企業它采用最新的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搭建了全國首個鞋服產業采購供應鏈云平臺。從投產計劃、訂單管理、進度跟蹤、物流配送、全程質檢、結算對賬等方面,實現全流程服務。通過規范生產經營過程,實現采購過程的標準化、制度化。
“泉州大多數鞋服企業供應鏈管理粗放,對供應商績效評定依靠人為經驗,沒有數據支撐,沒有統一標準的評定準則,導致采購雙方整體合作效率低下。”通過平臺上的供應商檔案,企業可以對供應商實行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借此實現供應商的優勝劣汰,協助企業尋找最合適的供應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