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個時代變了,互聯網的影響太大了,世界平了,草根的力量大了,很多以前認為萬無一失的傳播方案卻失靈了,以前認為很安全的做法現在不安全了。就算從來沒有消費過我們產品的網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掌握我們生殺大權的法官和裁判。以客戶為中心似乎也沒有辦法指導解決企業發展問題了。
危機與客戶“無關”
縱觀近段時間內很多企業危機的爆發,引爆點并不在客戶,也跟企業是否以客戶為中心沒有直接的聯系:
“霸王致癌門”危機來自于媒體的報道,而不是客戶;
“富士康的跳樓門”起因于員工,而不是客戶;
“大蒜、生姜漲價”,是因為囤貨,不是因為客戶;
正在發生的“圣元的早熟門,雖然源于客戶質疑,曝光于媒體,卻難有技術鑒定,也很難說圣元不以客戶為中心。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向我們揭示兩個字,那就是“改變”。2008年,奧巴馬憑“change”當上美國總統;2010年,李寧“makethechange”挑戰耐克、阿迪。不管是在官場還是在商場,大家都在利用改變,宣傳改變,堅持改變。然而,在一切都在改變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加上一句,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不會變,不管這句話說出來自己感覺有多虛偽,不管這個觀點客戶聽的時候會有多少質疑。我們還是這么執著的宣傳著、堅持著。
都說一個品牌就是一個人,做品牌就像做人,做人需要為了適應別人、適應社會而改變,但一味的改變就會失去自我,失去自信,這樣的人生存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一個人在改變的同時也需要堅持,很多時候只有堅持好自己的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既然如此,在這個改變的時代,我們是否可以挑戰一下大家都不愿意改變的東西,以客戶為中心是不是out了?
對“中心”理解有誤
我認為,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是沒有錯的,正所謂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替他人著想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因此,是我們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理解偏題了!因為光有理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操作的層面上考慮,以客戶為中心并不是客戶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而應該是基于自身產品和服務能力的客戶價值最大化。所以,以客戶為中心請不要走進以下三大誤區:
誤區一:光“說”不做
“以客戶為中心”就是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就是客戶喜歡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我們之所以很少有人去挑戰這個理念,是因為在理念層面本身就無懈可擊——滿足需求,不就是要先了解需求,再提供相對應的產品嗎?
然而,我要說的是,我們的企業往往是在已經有了產品之后,才開始“以客戶為中心”的。而操作方式經常是這樣的,首先通過消費者分析,在結合產品功能點,兩者結合得出所謂的訴求點。這樣的說法,既容易打動客戶,又在產品上有支撐,所以,原本不知道是否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通過這么一“說”,就真的以客戶為中心。
這樣的做法,在短期內可以獲得客戶的認同,推動客戶的產品價值的理解,但也容易誘導企業走捷徑,因為開展這種工作之前,本身就帶著取巧、迎合的目的。比如說霸王的防脫,我們無法否認霸王對防脫細分市場切割占有的智慧。但經歷了危機事件后,大家可能對防脫這個概念增加了幾分疑慮,事實上,防脫也成為媒體刨根究底的一個攻擊點。
這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第一個誤區:不是為了客戶去改善產品,而是圍繞客戶和產品去找說法,最后美其名曰以客戶為中心。
誤區二:重“外”輕內
對于這個誤區我深有體會,2年前我自己帶一個團隊到省外為一個電信企業做駐地服務工作,因為項目剛剛接手,而客戶對我們的期望比較高,加上客戶人手不夠,導致我們團隊的服務壓力非常大。在公司,我是典型的“以客戶為中心”的員工,所以,為了滿足需求,在我的帶頭拼命下,每一個同事都是以1當2超負荷的工作。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半年的樣子,雖然沒有很直接的肯定,但客戶已經慢慢地對我們的服務態度及專業能力有一定的認可。正在我欣喜的時候,團隊內幾個核心人員卻向我說了他們辭職的意向。而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工作量太大,人太累。經歷了這次讓我感觸很深,且不論我讓團隊這么累是不是自己管理存在問題。光從結果的角度出發,我取得客戶些許好感卻失去了團隊,這對我自己或者公司來說都是不值得的。說到底,客戶對我們來說還是“外”人,公司的發展還得依靠一個成熟、穩定的自己人團隊。
不僅僅這樣,對于客戶來說這也將成為一個悲劇。這就好比我去幫助客戶做我能力之外的事情,提供還沒有辦法滿足客戶延伸需求的產品。我們的努力可能在短期內能獲得客戶的認同,但卻讓自己失去了持續提供服務、創造價值的能力,最終將不利于客戶穩定。
這種問題不僅僅在服務行業存在,同樣也存在于企業。好比連續幾年的大學生眼中最佳雇主中國移動,基層員工的服務壓力也非常的大。所以,前不久,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的徐龍在宣傳“動和管理”,提出了除kpi外的khi(關鍵和諧指數),目的就在于緩和基層員工的壓力。作為一家在中國擁有60000多名員工的企業,麥當勞在人才管理上的諍言是“只有員工感到快樂,才能向顧客傳遞快樂”。而“員工第一、客戶第二、股東第三”的觀點已經被江南春、馬云等商業翹楚所認同。
重“外”輕內除了對內部團隊的忽視外,也同樣適合用企業與媒體、企業與合作伙伴、企業與政府等相關利益群體的關系處理。在中國并不是做好了客戶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從理論上來說,產品和服務的缺陷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企業在發展的過程追求的是各方面利益的平衡,追求的是企業價值鏈的健康運行。并不是讓客戶滿意了系統就能正常運營了,更何況讓客戶滿意已經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了。
這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第二個誤區:不是基于自身團隊可持續的服務能力出發,不考慮整個系統的健康運行,一味地迎合客戶,滿足需求。
誤區三:迷“失”自我
品牌需要迎合還是需要堅持,這個問題的討論從我大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至今仍沒有定論。現如今,現在世界并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催生的碎片化的媒體、多元化的需求,不斷流動、變幻的世界,我們不要指望90后像70、80一樣整齊劃一的都選擇耐克、阿迪——90后見多了;我們不要指望90后心里所想的就是手中所買的——影響因素太多了;我們更不要指望欺騙、誘導90后——信息渠道太多了。在一個強調自主和自我意愿的社會,我們的迎合已經變得非常之難,迎合的成本也變得越來越高。在加上現在企業危機問題層出不窮,很多都是因為夸大宣傳、重“客戶訴求”而輕“產品技術”造成的,迎合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其實大家只要稍微留意一點,現在危機頻現的行業都是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比如說三鹿、霸王、美的等。而在這些行業里面,賣概念已經成為行業的風氣,成為決定營銷是否成功的關鍵。而強調技術的華為、中興,強調產品力的格力等表現卻比較穩健。這多少也能讓我們看出一點堅持的價值。
在消費者需求已經變得游離和多變的時候,無法迎合就需要更多的堅持,就像萬寶路堅持使用牛仔形象、可口可樂堅持其配方一樣。而堅持,會讓我們目標更清晰、底氣更足。
所以,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避免“以客戶為中心”的第三個誤區是:為客戶一時之需,一時的好,頻繁改變 自己,從而忽視自己的產品優化,失去了自己的品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