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染料在全球確定了自己的主導地位,特別是進入“十二五”后我國染料產品的質量、檔次及工業技術水平都有了較大提升。“十三五”時期,抓住“工業4.0”時代的機遇,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我國由染料生產大國向強國的轉變,還有許多艱苦的工作要做。
從“十一五”末至今,染料行業產量年均增幅不超10%,價格和利潤卻有大幅提升,行業提前嘗到了新常態的甜頭。但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行業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開發工作薄弱,在染顏料產品生態的概念設計方面、產品的生態應用方面、現代綠色化學技術的應用轉化方面和國際領先企業差距明顯;成果的工程轉化、技術集成能力不強,產品制造過程中的反應器設計、過濾、干燥、精餾等過程的連續與自動化水平以及分離過程裝備的自動化水平和分離效率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能耗、水耗、過程控制及最終“三廢”處理技術等環境保護措施和技術亟需提升。
全球染料產業已完成了從歐美向亞洲的轉移,創新的任務落在國內企業的肩上,我們不僅要依靠技術、設備水平提升,還要依靠人才的培養與積累,來實施染料工業創新驅動戰略。
第一,創新工藝。目前,國內染顏料生產大多以粗放型、敞開式、間歇式和勞力密集型方式作業,對環保、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較差,反應控制不夠精密,造成產品質量不穩定、收率難于達到要求。因此,“十三五”時期,染料行業將以工藝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為重點,依靠技術和裝備的創新,解決“三廢”治理難題,提升收率,從而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比如,在有機顏料行業,我們準備在偶氮類、酞箐類、雜環類產品上分別形成幾套自動化示范生產線;在中間體方面,如H酸、CLT酸等也有望建成全套工藝自動化示范線。這些示范生產線技術成熟后將在全行業推廣,并向智能化轉變。
第二,創新產品。2014年我國染料進口3.16萬噸,有機顏料及其制品進口1.71萬噸,主要集中在高端產品上。因此,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檔次,是當務之急。告別剖析仿制,實現產品分子結構的創新,是“十三五”產品創新的方向。隨著新材料的開發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新型塑料、聚酯、纖維等材料的出現,將對著色劑提出新的要求。隨著下游印染技術的升級,印染設備也將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從而推動染料產品的升級。如何利用現有的分子模型設計軟件,設計出能夠滿足特殊功能、清潔生產、生態安全等方面需求的產品,是未來幾年行業需要慢慢嘗試并變為現實的事。
第三,創新貿易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工業品的貿易模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染料行業也不例外。工業品網上交易,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品種多、銷售半徑大、售后服務要求高、批量差異大、主產地做業務。中國有700多個染料品種,產量占全球60%,產品客戶需求數量、品種差異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染料及相關產品交易的電商平臺勢在必行,也將是“十三五”發展的重點方向。
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期間,還有一些變化值得期待。
首先,國際化重組提速。從染料發展的歷史來看,一直處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當中,原來是歐美引領產業,現在是以中國、印度為首的亞洲。“十二五”期間浙江龍盛成功地走出去,實現了國際化生產,“十三五”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雖然在國內的精細化工行業中,染料行業的集中度排在前列,但仍然落后于國際水平。未來,將有一批國內企業將重組的范圍擴大到國際市場。
其次,園區化率再提升。“十二五”期間,染料行業基本實現園區化。85%的企業進入省級以上園區,園區企業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5%以上。未來幾年園區化率再提升是行業要實現的目標。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企業進入園區的比較多,但是許多企業各自為政,只是形式上進去了,上下游產業鏈的互動、企業間的優勢互補沒有體現出來。這也是未來行業發展過程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再次,自主知識產權作用凸顯。大部分由國外染料公司掌控的專利,在“十三五”時期將到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歐美公司在染料研發上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少。而國內一些大型企業設立了研究院所,科研成果申報的專利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者: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田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