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衣服也可以回收再利用?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當前,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與再利用逐漸形成了產業鏈,行業發展前景可期,但也面臨多重法律和政策障礙。
在日前召開的“中紡圓桌?資源再利用”論壇上,來自政府、企業和專家相聚一堂,對行業現狀和困境進行了探討。
每年浪費半個大慶油田
“去年中國纖維加工量已經達到了五千萬噸,超過了全世界的一半。每年產生廢舊服裝約有500萬到1000萬噸,如果重新利用起來,可以超過每年的棉花總產量”,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說。他表示,廢舊紡織品回收與再利用是紡織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時期,紡織行業資源節約的工作重點將由“廢”轉到“舊”的回收再利用上來。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在紡織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已把建立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作為重要任務。經過近年的發展,我國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和發達國家相比,從回收到利用的產業鏈形成,從政策支持到企業實踐,都還是剛剛起步,亟待建立完整的循環利用體系。
“廢舊衣物再生利用率不足10%,閑置和浪費的化學纖維和棉花纖維,一年相當于用掉了半個大慶油田”,中國再生資源協會管愛國說。他表示,我國的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初步形成了回收網絡體系,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配套政策,唯獨在衣方面還是一個空白點,如何挖掘廢舊衣物這個金礦確實還是老大難。
面臨體制和政策障礙
來自多方面的聲音顯示,當前行業發展存在多方面的制約。從業者們依然在摸索著商業模式,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尋找平衡。
由于存在衛生隱患,我國目前對二手衣物的進口以及交易是明令禁止的,因此大部分的市民對待舊衣的方式是當垃圾扔掉。“衣服如果被丟棄,一般只能作填埋處理。大部分衣服都是化纖構成的,很難分解。直接扔掉其實是很不環保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另一大出口是捐贈,但是對于接受捐贈的慈善組織來講,分揀成了大問題。不適合再穿著的衣物形成庫存,和金屬不一樣,衣物囤積后會變質,再次成為廢品。
“最困難的是廢舊紡織品從老百姓手里面回收,依靠生產企業自身的能力很難做到,需要得到社會的支持”,上海紡織協會會長席時平說。
作為國內第一家持有廢舊衣物分類、整理、調劑綜合利用營業執照的企業,上海緣源實業公司董事長楊膺鴻感觸頗深。自2010年開始在上海市試點舊衣回收,將舊衣回收箱直接搬進社區,回收箱從最初的28個發展到現在的1800個。但由于社會接受度低,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兩年后,隨著回收量的增大,產業鏈趨于穩定,才開始實現盈利。
據中紡聯合會發布的《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與利用研究報告》,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一是產業政策優惠未涵蓋,增值稅抵扣政策難以在廢舊品回收利用領域實行。二是原料供應問題,回收總量有限,分類混亂,企業主要原料來源是從國外進口。同時,還面臨關鍵技術突破和市場推廣方面的問題。
亟待建立二次交易市場
“其實廢舊紡織品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怕,在其他地方叫垃圾,在我們國家從來就不是垃圾。你看哪有廢舊紡織品真的到垃圾廠去了的,廢舊紡織品已經相對市場化,從來沒有真正被拋棄”,溫州天成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成說。
他表示,二次交易是廢舊紡織品利用中效益最好的方式,這在歐美國家也占主體,因此當前最重要的是要解決二手服裝買賣合法化的問題,破除法律和政策壁壘,從原來走街串巷在老百姓手中收集,轉變為對專業市場的規范管理。
中國循環經濟學會副會長趙凱建議,應從頂層制度設計入手,研究合理可持續的回收利用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實現合理布局,有序推動。從資金、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同時在標準和體系上進行保障,有序的開展廢舊紡織品翻新利用,探索建立舊衣分級利用機制。
寧波大發化纖有限公司總經理錢軍呼吁,行業應建立廢舊紡織品技術創新平臺,進行產學研對接。“例如如何識別廢舊紡織品的成分,如果把這種技術壁壘攻破了,下游利用企業的路就好走多了,另外還會促進回收企業的發展。”
從2014年開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就開始組織“舊衣零拋棄“活動,協助當地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回收體系,形成多層次、網絡化、長期性的社會回收體系,為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面臨的難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活動已在上海、江蘇、安徽等地開展。
在此次論壇上,發布了我國第一本關于廢舊紡織品循環經濟現狀的白皮書。據了解,未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從行業調研、標準制修訂和對外產業交流、技術交流等多個方面采取措施,推動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