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催生了各種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互聯網平臺也正在將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整合起來并創造出新的生態,這便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特征。
“互聯網+” 推動轉型升級
當說到“互聯網+”的重要性的時候,也不能不去注意到由此衍生出來的諸如創新技術、信息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的存在。
日前,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下,由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推廣委員會承辦的“‘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技術、信息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調研報告媒體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在本次發布會上,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總經濟師梁曉暉博士發布了調研報告的核心內容。
據梁曉暉介紹,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實現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形成有效的工業互聯網模式至少包括三個必要條件:對以云計算為特征的新型信息資源系統的了解和應用,對企業信息安全的重視和維護,以及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三個方面決定了“紡織業+互聯網”新生態模式的效率和效益。研究結果表明,紡織服裝企業普遍認為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開發員工潛力以及開拓更大的市場,企業表現出了對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高度關注。
梁曉暉還談到,在調研中發現,特別是作為行業主力軍的民營企業,無論是在采用信息技術方面,還是在維護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上,資源投入和管理意愿都不充分,這說明行業中一些企業尚未充分開拓和利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商業價值。推動我國紡織業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充分挖掘互聯網經濟價值,增強企業在信息化資源管理、網絡安全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能力是目前行業內重要且緊迫的任務。
對此,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喬艷津認為,紡織服裝產業目前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轉型升級并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有政府部門政策的引導,創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外部環境,也要廣大企業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轉變經營發展方式,同時,行業組織專業機構也要發揮應有的推動作用,以幫助行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忽視信息安全是轉型短板
從這次調研結果來看,紡織服裝企業普遍認為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有助于企業的轉型升級,但是,部分企業仍然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認知程度不夠、利用率偏低。
因此,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另一方面要提高企業應對信息安全威脅和挑戰的能力。一項數據顯示:目前,制造業中有近80%的企業使用互聯網進行辦公。這也說明企業的生產和管理越來越需要借助于互聯網,但另一方面,互聯網病毒的網絡化發展,對企業傳統安全帶來挑戰。根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的數據,僅2013年上半年,全國因信息安全遭受的經濟損失就達到了196.3億元。由此可見,網絡化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風險或許會成為企業信息化的制約因素。
在這次調研中,11家企業承認曾發生過信息安全威脅,占到了近10%,這是個不容忽視的數字,保障企業網絡化生產運營安全需要行業企業樹立新型安全觀,采取多樣化的安全措施。
“高效的創新產出必須與有效的創新保護相結合。創新是產業升級換代的驅動力,對創新的保護與對創新的激勵同樣重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說,“調研結果顯示,一半的企業擁有知識產權,說明企業知識產權申請和持有率尚有提升的空間。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紡織行業知識產權爭端基本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傳統業態上的知識產權糾紛,即對‘終端產品挑戰’,是對受到保護的產品、商標、外觀設計等的仿冒。根據2013年北京市工商部門的通報,2012年假名牌服裝僅在北京一地就涉及案值3億余元。近年來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假貨事件也對行業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提出新的要求。第二階段從2010年左右開始,這一階段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則是從產品深入到整個價值鏈,產品的研究、開發和制造環節所使用的智慧產品,包括軟件、專利和技術等,必須都是合法取得且受到保護。”
而對于“互聯網+”在產業轉型升級中所起到的作用,孫瑞哲認為,“互聯網+”絕不是簡單的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效率,而是要看各領域與互聯網結合后是否發生了質變。
“互聯網技術正在逐漸重塑傳統的工業經濟模式,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是以生產端為中心,以商業資源的供給來創造需求、驅動需求。‘互聯網+’時代又可稱為信息經濟時代,其兩個顯著的變化是:需求端的消費者被高度賦能,形成消費者主權;供應端的企業由于信息的流動性和透明性,促進了大規模社會化分工協作,提高了供應效率并壓縮了交易成本。”孫瑞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