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后浪推前浪。一大批設計師品牌倒下,也意味著一大批設計師品牌站起。悲憫往往與希望同存。這些天,服裝圈關于設計師品牌的話題突然多起來。有好消息,有壞消息,還有讓人啼笑皆非的娛樂消息。
某當紅女星(雖然我不知道她到底演過什么,不過貌似蠻出名滴)穿著被網友笑稱為“姥姥家的棉被套”的晚禮服亮相戛納,果然成功的驚艷到了眾人。一時間,是洋氣還是土氣是美還是不美的爭論不絕于耳,在著名的思聰同學加入“點評”之后,網絡口水大戰更加熱鬧。萬能的淘寶隨即出現了一大批“棉被套”同款系列服飾,熱熱鬧鬧的賣起來。
其實早在這之前,東北棉襖系列時裝秀就在網絡瘋傳了,讓無數網友大跌眼鏡并直呼“設計師的世界,我們不懂。”這些飽受爭議的服裝,效果是好是壞,此處不表。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個道理我懂。但是,是不是只要有一些簡單的符號,比如:龍、祥云、中國紅、象形文字、京劇臉譜,或者立領、盤扣、唐裝、旗袍……就能被堂而皇之的稱之為中國元素呢?此處應有爭辯。但是我們不想去展開討論了。
回到服裝行業。好消息和壞消息,你一般喜歡先看哪個呢?據說先看好消息的多是樂觀主義者。我們就先看好消息吧。
5月18日,天貓啟動名為《設計力量》的原創設計師大賽。活動將篩選100名設計師參加決賽,最終依據銷售結果和評委評分來決出勝負。據悉,大賽的主力定位是業界小有名氣,已經有獨立工作室和供應鏈合作,需要更大規模的投資,和電商運營支持的選手。去年,天貓與北京國際設計周主辦方宣布,雙方攜手百家全球知名設計師以“設計貓”店鋪獨家入駐天貓,下一步天貓將發布全新設計師平臺,實現品牌時尚化整體解決方案。
淘寶網D2C設計師店鋪已推出多年,該模式旨在整合設計資源,每一款服裝都進行預售,下單量達到銷售規模進行打版生產銷售。
小快柔性服裝供應鏈提供商辛巴達注資5000萬元組建設計師品牌扶持基金,發起FASHION WORKS,即“中國設計師品牌扶持計劃”。此前,辛巴達與淘寶、與明星衣櫥、與蘑菇街均有合作,推設計師售賣專場。
匯美集團近日號稱要拿出1億資金啟動設計師創業扶持計劃,目標是孵化20至30個電商原創設計師品牌。匯美方面表示,未來將推動企業轉型,將集團擁有的優勢資源供應鏈、資金、人才、IT系統等全面向社會開放并與設計師品牌共享。
這諸多消息,讓我們看到,無論是電商平臺,傳統供應鏈,還是服裝企業,對于設計師品牌都抱持著積極而熱烈的擁抱姿態。反觀設計師品牌,尤其是年輕不知名的設計師品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除了自身的設計功底要硬,思路要正確,借助電商平臺,借助互聯網這個強大的外力,可能不失為一種巧妙而務實的生存之道。
接下來的這些消息,多少是令人傷感的。因為,一大波設計師品牌面臨倒閉,或者,正在走向倒閉的路上:
今年3月,知名設計師Reed Krakoff 的同名品牌宣布停止運營。緊接著,法國設計師品牌Damir Doma傳出破產,4月30日進入破產保護程序。隨后,2004年創立的美國設計師品牌Band of Outsiders 被爆出正在大規模裁員并取消客戶訂單,下一季產品已經不再生產。比利時設計師Kris Van Assche(現任Christian Dior 迪奧男裝品牌Dior Homme 藝術總監)宣布結束其同名個人品牌。Kris Van Assche 品牌將從2015秋季系列開始停止生產及分銷。
再看國內,有傳聞說中國第一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設計師品牌左岸服飾由于資金鏈斷裂正瀕臨倒閉。二十世紀末創立的左岸,2011年2月在紐交所上市,從事時尚休閑男裝設計和制造,在國內開設有近三百家高檔專賣店。
接踵而來的設計師品牌遭遇破產、倒閉的危機,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即便服裝品牌鶯歌燕舞的景象不斷,但是對于小型、年輕的“獨立品牌”而言,這是個連生存都是問題的艱難世道。究其原因,恐怕三言兩語難以說清。但是,總的來說,來自大品牌的壓迫、經營成本持續上漲、市場競爭劇烈、投資回報慢等等都給設計師品牌的成長制造了重重阻力。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設計師品牌定價普遍虛高,這也讓愈來愈精明的消費者自然選擇放棄。
但是,生存艱難,并不意味著沒有未來。相反,設計師品牌的未來可能比我們很多人預想的要更加值得讓人期待。
說回中國設計師服裝品牌,其實一直有行內人在摸索嘗試,從一門心思在設計上尋找突破口,到試圖將文化的大氛圍與原創設計交織融合。但市場的不成熟,經營者的急功近利心理,都使得很多設計師最終選擇隨波逐流,一面倒地只追求市場爆款,追求銷量,而忽略了設計師品牌服裝最重要的原創性。
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一些有真材實料的設計師們開始探索一種嶄新的商業發展之路:用尖端設計競爭力直接對話高端國際市場,開啟一條由T臺到國際關注、行業認同再到市場認同的品牌發展之路。自2006年謝鋒驚艷巴黎、吉芬一鳴驚人和羅錚因“金頂獎”被國際基金相中、歐柏蘭奴獲得迅速發展之后,2007年真正成為了中國設計師的集體國際亮相年,國際服裝設計界的中國力量逐步崛起,并且開始積極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國內涌現出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本土設計品牌,比如播、古木夕羊、夏姿陳、素然等等,此后,隨著第一夫人style的流行,例外、無用等本土設計師品牌火速躥紅。
事實上,世界經濟正在迅速一體化,中國市場已成為最大的國際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用國際視野來應對國際競爭。充分整合并運用國際設計資源,對于企業而言,這是一種比較簡便、快速的提升設計力量、加快品牌建設進程的方式,也是中國服裝企業更快地融入世界市場、應對競爭的方式。但從根本上看,中國服裝品牌要想真正在世界時尚體系中獲得話語權,還得主要依靠本土設計力量的崛起。
中國這么大,本身并不缺少優秀的設計師。但是,很多設計師都在企業任職,所有的創作都要圍繞企業、品牌的風格來設計產品。一些設計師則選擇開自己的工作室,但是他們要么給企業做產品規劃,要么做ODM。真正走獨立設計路線的設計師品牌,由于規模小,產品價格相對高昂,無論是產品風格還是銷量,都只能是很小眾。
電商的迅猛發展,為無數小眾設計師品牌切入市場提供了契機和平臺,在國內各大網購平臺上已經集聚了一群新一代的設計師力量。網絡平臺的包容性和低廉的起步門檻對于年輕的設計師來說意味著更多的可能。各商家也開始從價格策略轉向價值策略。但互聯網+設計師品牌的模式,雖有無限美好的前景,卻難見振奮人心的近效。如何有效整合供應鏈始終是當下最大的瓶頸。如何樹立時尚潮流中的意見領袖地位與形成高端商業價值的有效資源對接,應該是中國的設計師們未來努力的方向。如何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從心所欲地游走,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在商業運作上也能成功,時刻考驗著設計師的把握能力。因為只有實現商業市場的認同,才算真正的匹配成功,否則設計再妙、產品再好,也只能是T臺上的自娛自樂。
無論如何,世界的時尚設計格局已經開始發生巨變,資本進入國內服裝設計產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互聯網+設計師品牌的發展模式也正在被實踐。不管是從市場接受度還是商業環境角度來看,中國的設計師品牌都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良機。長江后浪推前浪,一大批設計師品牌倒下,也意味著一大批設計師品牌站起。悲憫往往與希望同存。如何在這場波濤洶涌的競爭中堅定地走下去,如何防止設計師品牌概念泡沫化,可能是所有投身設計師品牌的資本以及無數懷揣美好夢想的設計師們需要認真思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