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中國男裝市場一面旗幟的閩派男裝,如今真不知該從哪個角度才能形成對其仰視,原先還密布街頭的閩派男裝旗艦店,在持續兩三年的關店潮后已成難得一見的稀罕物。此前許多人對閩派男裝關店潮的看法是“電商的興起擠壓傳統服裝店的生存空間”,以及城市街頭空氣污染和行車不暢通而改變了人們的逛街習慣。但閩派男裝敗走麥城的真實原因絕不會這么簡單,如果閩派男裝企業也持前述觀點,那么閩派男裝就可謂是被冤死的。
筆者也曾是閩派男裝的消費者,從早期隨便推一款中高檔價格的西裝都能成為爆款開始,閩派男裝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中成長起來。在很長時間的產品十分暢銷的市場環境中,閩派男裝總是處市不驚地沿襲著黑白灰三種顏色和幾乎一成不變的款式,讓消費者穿了數年后就無從下手了。后來服裝電商的興起的確給傳統服裝業帶來極大的沖擊,但這種沖擊并不完全是產品的市場競爭,而是男性穿著觀念的變遷,互聯網對男裝個性化時代的開啟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
服裝設計師們往往以設計出“爆款”為衡量專業水平的標準,服裝廠家也希望多出幾件“爆款”來賺取利潤,到了服裝店的導購員手里還是期望有“爆款”,一旦發現“爆款”服裝店就會想方設法多進貨,服裝店零售店和批發店差異化變得很小。盡管服裝廠家從車間到服裝店都在努力打造“爆款”,但消費者卻越來越對閩派男裝失去興趣。
如果說傳統服裝店的關店潮是互聯網興起后電商打壓造成的結果,關店潮只是互聯網時代的終端渠道變革,雖然各個服裝廠家也都介入了服裝網店的經營,試問服裝廠家是不是男人們都跑到你的網店來消費了呢?男裝網店又給廠家帶來了多少銷售業績?實際上最讓服裝企業焦慮的無疑是關店潮后,網上的旗艦店也不能取代以往傳統服裝店的銷量,網店的銷售結果就否定了對關店潮因電商導致的主張。如今中國老百姓已經不再是只求溫飽的簡單需求,在衣著上有了強烈的個性化需求,許多人都會有“不想穿和別人一樣的衣服”的堅定態度,基本面向中老年男性的閩派男裝,死守黑白灰三色的做法也失去人心,電商的出現與否都會讓消費者對閩派男裝感到厭倦。
閩派男裝的品牌塑造也過于格式化,通常是把上央視投廣告、請明星做代言人、弄個中國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的榮譽,這極大件到手后就萬事大吉了。這樣的產品市場上很多,品牌的差異化優勢也就被隱蓋了,而消費者從服裝企業備好的極大件品牌神器上看不出品牌的含義、品質的優異和代表身份特征的賣點,在此背景下閩派男裝只能一路靠價格戰保持著一定的銷量。
日前福州兩家女裝企業向筆者咨詢傳統渠道的連鎖經營問題,筆者好奇地反問女裝公司的老板,現在電商興起了傳統服裝店業績就下滑,為什么這時候還準備在傳統零售渠道上擴張?兩家女裝公司的老板都告訴筆者同樣的理由,即電商雖然方便了人們的服裝購買,但很多消費者對服裝的尺寸和色彩都十分講究,網店購買服裝難以把握這些問題,特別是中高端消費的女性消費者,在網店購買衣服的概率是很低的。
此前有段時間媒體炒作過服裝電商爭奪線下客戶的主題,說的是很多消費者到傳統服裝店去看樣和試穿,然后到網店去下單購買,這樣就省下不少錢。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傳統實體店的服裝價格比網店高很多,消費者去網店購買可以省一筆錢。而對于這樣的問題在許多服裝品牌中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服裝企業紛紛推出線上與線下同款同價,另一方面如果價格不能一致時就會優先供貨給傳統實體店,這樣的轉變很容易,因為只是價格的策略問題。
互聯網的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包括消費方式,但這個改變絕不至于讓傳統服裝店從此淡出江湖,而是傳統服裝店不能順應科技創新帶來的市場變化,互聯網普及到中國的絕大多數家庭后,傳統服裝店沒有出現什么不同,當移動互聯網又普及的時候,傳統服裝店還是沒有反應。互聯網改變人們購物習慣之一就是購物前先上網查詢相關信息,了解商家信譽和產品質量價格等,早期傳統服裝店也沒有打過PC端的主意,很少服裝店開展線上攬客的行動。當wifi出現后,傳統服裝店也極少去把通訊信號與商業信息結合起來。而移動互聯普及的今天,傳統服裝店也沒有想過如何讓手機用戶發現店鋪的位置所在。所有的不作為都使傳統服裝店成為與世隔絕,消費者沒有路過店鋪門口時就無從獲取店鋪的信息,這樣的落伍做法怎么能讓消費者親近你的服裝店呢?
從多方面市場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閩派男裝關店潮中紛紛倒下的根源,絕不是電商擠壓、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等外在因素所致,而是閩派男裝在個性化張揚的時代不能順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到來的新時代不能運用新科技手段讓服裝店與時俱進,如果閩派男裝能夠在個性化需求上做足功課,讓男性消費者有更多的色彩和款式的選擇,又能運用移動互聯的手段做好終端推廣,男裝實體店依舊會贏得消費者的親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