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21日在福建晉江落下帷幕。本屆鞋博會到會專業客商6萬多人次,意向成交金額133.1億元,同比增長12.2%。
作為素有“中國鞋都”之稱的產業重鎮,晉江鞋博會已成為中國運動鞋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自去年以來,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同質化競爭等行業困境持續困擾運動鞋企業。記者在鞋博會上采訪了解到,面對空前壓力,晉江鞋企正在多方籌劃,試圖探索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
晉江體育運動用品龍頭企業——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2012年年報顯示,由于訂單的減少,導致批發收入負增長,公司營業額比2011年下跌14.4%;2012年,安踏的專業體育用品系列店鋪及運動生活系列店鋪,由2011年的8665家減少到8075家。
361度(中國)有限公司、晉江切尼鞋服有限公司等受訪企業也表示,今年整個行業去庫存壓力較大。
為何總產量占全國40%、全世界20%的晉江運動鞋產業集體遭遇困境?
“當前中國運動鞋服的產業困境,主要體現在庫存積壓、產能過剩等問題上。”361度(中國)有限公司體育市場中心總監趙峰指出。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伴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提高,人們對運動休閑用品的需求爆炸式增長,給中國運動鞋產業帶來一個非常漫長的景氣增長周期。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批企業和資金涌入這個行業,必然帶來一定程度的產業過剩和庫存積壓問題。
趙峰還認為,國內運動鞋企業品牌林立,相互之間同質化程度高,市場定位模糊。加上近年來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加速向中國二、三線城市滲透,進一步對國內運動鞋企業市場造成擠壓。
安踏公司副總裁張濤進一步指出,當前運動鞋產業遭遇的困境,意味著以“渠道擴張型”為代表的產業發展時代已經過去。
今年2月,全球體育用品零售巨頭——迪卡儂位于廈門的商場正式開業。該商場不僅銷售35000余種產品,還專門配備了200平方米的免費室外運動場,包括健身器械體驗、輪滑試用、羽毛球及乒乓球運動等多個體驗區。
“從賣產品到賣體驗,迪卡儂代表了未來體育運動品牌營銷的主流方向。”相關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行業細分化、專業化程度的提升,企業必須從“品牌批發”向“品牌零售”轉型,更加注重消費者的個體體驗。
記者在鞋博會采訪了解到,日益嚴峻的市場環境,正在倒逼中國鞋企求新求變,在市場逆境中尋求生存法則。
“我們堅持一條,只做代工,將制造能力發揮到極致。”道奇集團董事局主席林永燦說。
道奇集團創辦于1994年,近二十年來堅持代工生產。從最初的三畝地、一層樓,如今已發展成為阿迪達斯、New Blance等知名名牌的代工廠,年產運動鞋2000萬雙。
為了緊跟國際品牌的品質要求、時尚潮流,道奇集團每年僅研發費用就投入上千萬元。去年集團銷售收入增長68%,今年生產訂單已經安排到6月份。
如今的道奇集團已經邁出國際化步伐。目前,林永燦正與奧地利知名網球運動品牌HEAD談判,準備全面收購其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和銷售權。
“無論是代工還是創品牌,鞋企轉型沒有固定模式可以復制。”安踏公司副總裁張濤指出,但在企業轉型探索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因素”:品牌力、精益管理、技改研發、營銷模式。
張濤分析,企業品牌力的塑造,絕不是請明星代言、花錢打廣告便可萬事大吉,需要長時間的資源投入和清晰的品牌定位,創造獨有的品牌文化內涵。
精益管理考驗的是企業“毛巾里擰水”的能力,通過管理效率的提升,降低綜合運營成本,打造供應鏈快速反映模式。
“任何時候,產品都是第一位的。”張濤表示,只有長期的技改研發投入,才能保證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在營銷模式方面,企業需要強調體驗式營銷,重視消費者的“鮮體驗”,著力提升渠道終端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過去那種靠膽子大、‘一招鮮’的發展路子,再也行不通了。”張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