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中國做電商,阿里巴巴是一座無法回避的大山;那么在全球做電商,那個無法回避的就是亞馬遜。但亞馬遜入華11年,過去卻一直不瘟不火,銷售額長期徘徊在國內B2C網站的4、5名。
2014年,跨境電商的大風刮起,對于亞馬遜中國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翻身機會。因為同行們最為頭疼的國際供應鏈資源及物流倉儲能力,恰恰是亞馬遜最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在唯品會、聚美、京東、阿里相繼上市,國內品牌競爭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能否抓住跨境電商這根“救命稻草”,對于亞馬遜中國來說,已顯得至關重要。
在資源占優的情況下,如何迅速地決斷、高效地執行,以及處理好內部的各種博弈將是亞馬遜中國在跨境電商上能否成功關鍵。事實上,在外界看來,曾經的亞馬遜中國得到總部的支持不足,限制卻頗多,導致亞馬遜中國決策緩慢、靈活度不夠,最終對外表現出“水土不服”。這種情況,在亞馬遜中國換了一位更具全球背景的CEO之后,是否會得到好轉?
如今,距離亞馬遜上線“海外購”也有半年了。亞馬遜中國的跨境電商策略究竟怎么走?在這一過程中,亞馬遜總部又給中國團隊放了多大程度的權,業務由誰去主導?而在重心放在國際品牌上之后,未來國內品牌在亞馬遜中國平臺上又將何去何從?
日前,在億邦跨境電商峰會召開的間隙,記者就以上幾個話題與亞馬遜中國主管跨境電商業務的副總裁牛英華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
亞馬遜中國區副總裁牛英華
人物介紹:牛英華2013年加入亞馬遜并負責海外直采業務的開拓,隨后逐步接手亞馬遜中國的跨境電商業務。
戰略重心轉向跨境,緣何?
記者:亞馬遜進中國接近11年,但之前亞馬遜在中國的定位一直有一些模糊,被外界詬病最多的是本土化做的不夠,或者說水土不服。亞馬遜一直想在中國變得更接地氣,更本土化,對嗎?
牛英華:我不知道你的“本土化”是指什么含義。如果是指“我們希望能更有效地面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你是從品牌選擇上或者亞馬遜自身定位上來說,那么從2013年開始,我們跟所有媒體和顧客講的方向都非常清晰,就是要走國際品牌戰略。
記者:確實,我們關注到,2014年開始,亞馬遜很明確地把重心放到了跨境電商上。關于這種戰略重心的轉變,我提兩個猜想,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第一個,過去沒有去整合,是因為過去亞馬遜中國不具備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因為我注意到,亞馬遜中國很長時間都是由中國人擔任CEO。而葛道遠的背景則更加全球化,所以他上任之后從全球范圍整合會更容易一些?
牛英華:我覺得時機特別重要的。你看我們整個業務延伸路徑:從2013年開始做進口直采,到去年我們與自貿區簽署備忘錄,再到開通海外購。所有的項目不是今天想明天就能有的,都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和發展。同時,也要與市場的需求、國家的政策相匹配。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葛道遠總裁是一個很重要的領軍人物。他思路非常清楚,心態也更加開放。我們正在做更多的市場推廣。無論是在資源還是團隊管理上,他都非常有決斷力,我覺得他在項目的推動和專注程度方面非常好。所以他一定是一個重要的人去讓這一切發生。
記者:第二個(猜想),去年聚美、京東、阿里相繼上市,再之前還有唯品會。可以說國內電商市場,尤其是在國內品牌資源的競爭,基本上大局已定。你們是不是感覺到這種壓力,有種在國內品牌競爭上大勢已去的感覺,所以更多轉向海外?
牛英華:我們看到了競爭對手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在中國電商市場上,這種靈活度、造勢、造概念等等。中國本地電商企業的玩法和其中優秀的人才,無論是亞馬遜中國還是美國都看到了,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吸取。但恰恰是因為這樣,才促使我們反思我們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為什么消費者要來亞馬遜?
我們思考再三,在做國際品牌的時候有三件事情最重要:第一,你擁有打通國際的能力,有比別人更多的國際品牌資源;第二,你的產品品質更值得消費者信賴;第三,我們擁有全球化的物流供應鏈管理體系。我認為,與其他電商平臺相比,這三點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三點優勢更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記者:什么時候想通這三點的?
牛英華:從前年下半年開始就一直在提。
記者:未來,亞馬遜中國想給中國消費者留下什么樣的身份、印象?
牛英華:當中國消費者需要買高品質的國際商品,第一個想到的是Z.cn。
新業務由中國主導,必須!
記者:我們關注到目前亞馬遜在進口方面主要由海外直采和海外購兩塊業務構成。而海外購的模式更多是把亞馬遜海外站點上的商品本地化,形成中文化的購買方式。是不是說明海外購的商品只會來自于亞馬遜各國的站點?
牛英華:對,海外購只需要把亞馬遜全球平臺上產品直接做本土化就可以了。這樣的話,我們其實沒有庫存壓力。目前,海外購上的所有商品都是儲存在美國倉庫里,直接寄過來就行。
記者:也就是說海外購不會直接去找海外品牌商或者是經銷商拿貨?
牛英華:這樣的細分也會有。有一些品牌一開始沒有參加海外購,他就想在美國做一點小生意,他不希望直接進到中國,他覺得有風險。我們就會主動找這類品牌去談,讓他先把這個產品放到美亞,但是開放給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