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森馬、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70、80后的你,看到這些牌子可會有親切和懷念之情?曾經它們盤踞各大城市的中心商場,它們是我們的時尚啟蒙,近30年過去了,它們中有的在慢慢被邊緣化,有的年營收能突破百億,這樣兩極分化的結果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佐丹奴
打破低迷狀態,銷售額逆勢上揚
休閑服飾品牌佐丹奴近日發布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業績公告,報告期內,佐丹奴實現營業收入54.12億元港幣,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5.19%;毛利收入32.21億元港幣,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5.43%,歸屬于母公司所有人的凈利潤5億元港幣,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5.21%。
目前,佐丹奴國際旗下經營著Giordano及Giordano Junior、Giordano Ladies、BSX及其他自有及授權經營之品牌。
從品牌來看:
核心品牌佐丹奴占總品牌銷售額的88.1%;男裝的可比較門市銷售額及可比較門市毛利分別增加5.8%及5.4%;Giordano Ladies期內實現總銷售額4.23億港元,較2016年的4.01億港元增加5.5%。
另外,公司在線上及店鋪渠道均取得不錯的增長。佐丹奴電子商務主要來自大中華地區的第三方平臺及自有網站,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10億港元,增長率為31.4%,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占佐丹奴電子商務銷售額的93.2%,并延續其強勁勢頭,各平臺總計銷售額錄得28.2%之增長。從實體店的銷售額來看,獲得4.1%之穩定增長,對國內及海外加盟商的批發銷售額均增長2.9%。
公司將業績增長歸因于產品組合的調整策略(積極推出休閑運動裝等系列)一定程度拉動公司發展,超過公司之前的預期。
截止2017年12月31日,佐丹奴設有2414家門店,其中,1268間為獨立門店,絕大多數門店位于大中華地區、韓國、東南亞及中東,報告期內,佐丹奴門店數量凈增加17家。
佐丹奴是如何逆襲的?
1992年就進入內地市場的佐丹奴,作為最早進入內地市場的服裝企業,佐丹奴在90年代就把所謂的服裝零售店概念引進內地。由此可見當時佐丹奴確實在某些方面走的很快。
伴隨著國內經濟放緩,服裝行業整體疲軟的態勢,佐丹奴近年來也呈現出明顯的衰落趨勢。從2013年銷售額達到58.5億港元的巔峰之后,就開始一路下滑,至2016年這一趨勢都沒有改變。
為扭轉不斷下滑的業績,佐丹奴實施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探索轉型。例如,表示將在內地增加100-200家加盟店,甚至推出免費加盟模式,同時向三四線城市大舉進軍,推出低價位品牌Beau Monde等。可惜的是,這些措施效果并不明顯。雖然中國市場始終沒有給到品牌良性的回饋,但其在東南亞地區增幅顯著。截止2017年上半年,推動佐丹奴銷售額同比增長3.4%至26.18億港元,凈利潤則同比上漲20.1%。
佐丹奴很早就布局海外,進行全球化運作,在韓國也算的上全民品牌。去年底,佐丹奴透露將在年底進軍歐洲市場,在巴黎開設店鋪。相比其他失意的競爭對手,佐丹奴目前活得挺好。
森馬
年營收超120億,創歷史最佳業績
據森馬2017年年度業績快報顯示,營收120.28億元,同比增長12.76%,而這也是其歷史最好業績。與此同時,全年利潤總額同比下滑19.83%至15.04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2億元,同比下降21.63%。報告期末,森馬財務狀況良好,總資產為134.94億元,同比增長4.2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權益100.92億元,同比增長0.99%。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森馬電商突破50億元,而這也成為森馬總業績中搶眼的部分。森馬服飾從觸網開始,電商業績一直呈現增長狀態。據數據顯示,2016年森馬服飾電商業務增長超80%,線上收入達32億元,森馬2016年雙十一曾達到6.5億的佳績,同比2015年增長60%,而2017年森馬雙十一實現8.129億元銷售額。旗下童裝品牌巴拉巴拉以3.2億元位列天貓童裝第一位置,繼續領跑童裝行業。
對于業績增長,森馬也表示主要系研發力度的加強,銷售體系的優化,渠道變革的深化,以及線上電子商務業務和兒童業務的持續發展。
ESPRIT
實體門店和中國業務表現低迷,半年虧損 9.54億港幣
受到實體零售門店銷售疲軟以及中國業務下降的影響,香港時尚零售集團 Esprit Holdings Ltd 半年虧損高達9.54億港幣。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內,Esprit 的核心財務數據如下:銷售額同比下降3.4%至80.39億港幣;毛利為42.52億港幣,毛利率增加40個基點至52.9%;凈虧損為9.54億港幣,去年同期為凈盈利6100萬港幣;凈現金余額為45.7億港幣。亞太地區銷售額同比下跌14.9%至9.66億港幣。
由于業績不佳,首席執行官Jose Manuel Martinez 表示,該公司計劃關閉在歐洲核心國家的40多家嚴重虧損的門店,將在這些國家的經營規模減少10~15%。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 Thomas Tang 則表示,除了在歐洲關閉門店外,Esprit 也將關閉在香港的旗艦店。
Esprit 的業績曾連續1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07年前后達到巔峰,但隨后面臨來自線上零售商的競爭,同時中國的消費者也更加成熟,逐漸將關注的重點從價格轉向設計。Esprit卻忽略了產品本身的轉型策略,反而讓品牌失去活力,不足以更加吸引中國年輕消費者。從2010年開始,Esprit全球業績就開始出現下滑,并多年持續低迷。
真維斯
失守內地、澳洲市場,去年全年銷售額同比大跌10.4%
香港休閑品牌Jeanswest真維斯運營商旭日集團在2017年9月發布財報顯示,收入10.886億港元,按年下跌10.40%,上年同期12.150億港元。中國內地業務也大幅倒退,總額大跌19.28%至7.744億港元。
截止2017年6月底,Jeanswest真維斯共有11間店鋪,凈減少23間,目前香港、澳門9間,內地2間。截止6月底,真維斯和旭日極速店鋪合共1658間,按年減少395間。
去年4月,為了拯救內地業務,真維斯母公司旭日集團將澳洲業務轉賣給自家大股東楊勛和楊釗兄弟成立的巧思有限公司,輸血救急。過去三年,旭日集團在澳大利亞的業務已經虧損了兩年。2016年期內,集團海外市場核心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零售業務下滑12.3%至9.551億港元,低于2015年同期的10.886億港元。
如今,旭日集團也已經沒有精力和資金去重振海外業務了。因為不止澳洲和中國的生意,真維斯所有業務都在承受壓力。
班尼路
2.5億被賣身,幾乎淡出人們視野
班尼路80年代開始在香港經營,紅極一時。后來進入內地,由于種種原因,經營不是很理想。2016年,香港德永佳集團宣布以2.5億元的價格出售旗下附屬子公司上海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
如今的班尼路已經很少見了,起源地香港僅存43家門店,上海留下54家門店,北京則是56家,廣州大本營會多一些,但也已經退出城市主流商圈,反而只能在街邊小面積的店鋪見到。而且由于缺少營銷,班尼路在主要依托的電商平臺上,關注度是其他同期品牌中最少的。班尼路在消費者的心目中離時尚越來越遠。
傳統休閑服飾品牌為何兩極分化如此嚴重?
在市場品牌飽和的今天,單純依靠低價策略已經行不通。在中低端市場,佐丹奴們的生存空間也正在遭受擠壓。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已經成為性價比的代名詞。即便在三四線城市,它們也失去了競爭力。同時,品牌老化現象嚴重,營銷手法單一,產品創新力不足,對宣傳及與消費者的溝通投入很少是共存的問題。
想要走出業績困境,這些服裝品牌可以著手聚集于垂直細分的市場,提高自身運營能力。比如,森馬童裝巴拉巴拉去年零售額或突破百億,已然成為國內童裝行業第一品牌;或是調整品牌定位,逐步改頭換面,打上更符合當下消費人群的專屬標簽。主打基本款的優衣庫用盡奇招不讓消費者厭倦,今天和任天堂合作,明天就去聯名星巴克,雖然產品真的很“基本”,但是永遠活在大眾的視野里,同樣也在控制成本。
老牌休閑服飾品牌的黃金時代已然結束了,但想要延續生命力,就要基于對消費者需求與市場的研究,和服裝消費的變革來掌握轉型升級的趨勢,那么就成功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