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巴黎世家,人人有責。
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亦或者是社交媒體上情緒的出口,它需要我們以切實的行動,包括但不限于拒絕購買巴黎世家及其母公司旗下所有產品、向巴黎世家中國公司以及開云集團位于上海的中國總部進行真正的抗議。
抗議巴黎世家,不是因為中國人的身份,而是因為我們消費者的地位,一個全球性品牌無視消費者權益,它理應得到其應有的“回報”,盡管其可能一鞋難求。
本周發生于法國巴黎春天百貨的排隊打架事件,讓此前隱瞞供應鏈的巴黎世家再度推上風口浪尖,加上之前倫敦希思羅機場免稅店對消費者隱瞞折扣問題等,中國及中國消費者繼續引領和主導著奢侈品行業的新聞話題。
不過,在事件的調查無從披露,甚至很難有完整的取證過程下,我們不應過早地主張種族歧視推斷;當然,我們更不能容忍一些,將責任推向中國消費者身上的武斷言論,盡管我們承認,中國游客和消費者有大量的陋習,但這并不足以讓奢侈品行業得到歧視中國消費者的理由。
“土豪”并不是消費者的錯,在遵守當地法律和消費者法律的情況下,買買買是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在奢侈品零售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品牌和消費者此前的構建的關系正在發生改變。
此次事件的主角巴黎世家和巴黎春天百貨各自代表的行業在過去三年內同樣矛盾激化,奢侈品行業指責百貨業的流量下滑和不顧品牌形象打折,甚至大肆降低百貨渠道的業務;百貨業同樣批評奢侈品行業引流能力的下降以及苛刻的要求。
在回應事件的聲明中,巴黎世家主打對消費者的“平等和尊重”,巴黎春天百貨對“購物體驗”的營造感到遺憾。這些冠冕堂皇的奢侈品行業營銷從未落到實處。
巴黎世家的蒲田造、普拉達的東莞造,作為消費者,特別是中國消費者,不應妄自菲薄中國造,但作為消費者,更應當追尋知情權,追溯產品的產地,以及道德基礎。
在NGO 組織Fashion Revolution 最新發布的年度時尚透明度指數報告Fashion Transparency Index 中,以迪奧、香奈兒而為代表的奢侈品行業,完敗于以H&M、Adidas 為代表的快時尚和運動行業。長期以來,奢侈品行業在商業秘密的掩護下,踐行極不透明的供應鏈管理。
年輕一代消費者雖然有買買買的無意識沖動,但是年輕一代消費者同樣擁有更堅實的企業社會責任教育基礎,巴黎世家及其母公司開云集團近期在不健康模特以及拒絕皮草方面的努力我們有目共睹,但是無論是巴黎春天百貨打架事件還是供應鏈方面,我們并沒有看到作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團及一個當紅品牌應該承擔其應有的責任。
因此,我們需要呼吁,巴黎春天百貨打架事件需要完整的調查,即使最后責任不在巴黎世家或者巴黎春天百貨本身,這是對消費者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盡管從客觀上,巴黎世家難以阻止發生在其批發客戶巴黎春天百貨身上的排隊打架事件,但是我們必須要有向蘋果追問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的嚴肅、認真態度,追問巴黎世家,甚至不惜要求巴黎世家認真考慮與巴黎春天百貨的合作關系。
借此,我們還要追問,長期以來奢侈品行業打著用戶體驗的旗號,讓消費者在門店外面排隊等待的政策。這到底是真正的顧及用戶體驗,還是一種營銷,諾大的旗艦店真正容納不下兩位數的消費者嗎?
我們還要追問以愛馬仕為首的暗示消費者購買周邊產品才能配貨核心產品的潛規則,這到底是真正的市場經濟,還是已經嚴重侵害消費者權利的捆綁銷售。
除此之外,還有奢侈品行業堪稱霸權的售后服務。在中國市場上,曾發生香奈兒銷售在面對投訴時,告訴消費者“不走路鞋就不會壞”的驚人表述;也曾發生消費者只有通過暴力在萬寶龍門店櫥窗潑漆和在梵克雅寶門店前拉橫幅才能解決投訴的殘酷事實。
另外,我們還要追問奢侈品行業對消費者的“穿著”和“行頭”歧視,這種所謂聰明的“察言觀色”不平等對待消費者,究竟是“平等和尊重”,還是借助自尊心刺激的另類銷售手段,逼迫消費者在沖動之下進行“面子”和“虛榮”消費呢?
奢侈品行業是給予大眾美好愿景的行業,它長期以來營造的虛假歷史、文化、藝術底座早已經坍塌,在愛憎更加分明、道德追求更高、平權意識更強的年輕一代消費者迅速崛起之時,奢侈品行業是時候反思其長達30年以來的高速發展,這不僅僅是行業能夠繼續繁榮的基石,同樣是維護良好商業發展的重要步驟。
抗議巴黎世家,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