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正式推出輕運動服飾品牌Yessing。根據網易發布的信息,Yessing是一款主打輕運動,提供運動生活多場景適用的運動服飾。“輕運動”概念在國外較為風靡,國內也有部分品牌打造該類型服飾,面對運動市場紅海,“輕運動”的加入能否分得該市場的一杯羹還有待市場檢驗。
據網易市場與推廣總監Evan表示,“輕運動”就是將運動日常化和輕松化,把運動當成一件簡單有趣的小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動起來。沒有強烈挑戰自己、自我磨練的要求,釋放壓力、積攢元氣就可以。他認為“輕運動”是一種運動觀。
在“輕運動”定位下,Yessing整體設計風格偏年輕,顏色以純色為主,除去基本的黑白,較多使用藍色和紅色,版型則以寬松為主,緊身設計偏少。這也是運動休閑和運動時尚服飾這個大品類經常采用的設計風格,例如阿迪達斯旗下的NEO系列、FILA的休閑系列和斯凱奇。
在定價方面,Yessing的價位更接近李寧、安踏等國產運動品牌。以簡單的女士短袖T恤為例,阿迪達斯旗下的NEO系列售價在129-300元之間,FILA售價一般在300-400元之間,斯凱奇售價在139-500元之間,而網易首發的女式圓領T恤售價為109元,低于前三家的最低價。
與其他運動品牌最大的不同點是,Yessing的首發產品包含牛仔褲品類,被命名為“動詞牛仔褲”。 Evan介紹,動詞牛仔褲原是為騎行設計的,可以應用于騎行、跑步、散步以及日常通勤多個場景。其主要特點是彈性高,同時在褲腰等設計上也考慮了運動需求。
Evan認為,和休閑品牌和時尚品牌相比,Yessing在面料、做工,運動機能的實現上會更有優勢。而和運動品牌相比,Yessing不會有太多局限性,在品牌定位上有更大空間。
一位負責網易嚴選市場推廣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網易于2016年底就在準備這個項目。“國內外掀起了健身潮,運動服這個市場還有持續上升的空間。另外,由于男裝女裝市場非常碎片化,最高的品牌市場占有率也不會超過5%,但運動服市場是相反的,非常集中,比如去年最大的阿迪耐克都有20%左右的市場占有率,所以更適合品牌孵化。”她說。
其實“輕運動”在中國不是個新鮮詞,斯凱奇中國區CEO陳偉利就曾表示其品牌定位為“輕運動”,女性運動品牌MAIA ACTIVE瑪婭也數次將自己定位為輕運動服飾品牌。該品牌已于2018年5月底完成4000萬元A輪融資。
瑪婭作為女性運動品牌產品,其差異化表現在以下三點:時尚、適合亞洲女性身型以及舒適度。創始人歐逸柔稱該品牌的核心更多地是將“動起來”這個概念包裹在日常的生活里。因此在瑪婭的運動服設計中融入了很多時尚元素:如芭蕾交叉綁帶、落英花和大理石紋理、鏤空水波紋等等。
瑪婭官方向媒體表示,他們對亞洲女性身型數據進行分析,先通過模型制作出第一件樣衣,再通過大量亞洲模特、專業健身者和日常健身者的試穿,收集反饋調整最終版型和尺碼。在運動面料研發上,瑪婭也表示已和多家運動面料供應商和研發機構合作,多種獨家運動面料,希望可以達到“裸感”體驗。
瑪婭產品當前價位定位于大眾化運動服品牌和高端運動服品牌之間。她們發覺,在輕運動消費這個價位端,中國市場的用戶都在找更多的選擇。也許消費者會選擇傳統國際運動品牌,但是當消費者將運動變成日常習慣的時候,他們更希望運動服飾兼顧時尚性和運動性,甚至可以在上班時穿著也不會顯得太突兀。
瑪婭品牌創始人歐逸柔曾在美國時尚圈工作,盡管紐約和加州才是輕運動裝的流行地和斗獸場,她們對輕運動裝中國市場會有所增長的判斷反而更加堅定。她認為,國外當然也是一個新的市場增長點,中國的輕運動市場的爆發點很快會來,運動生活方式現在都是在跟著國外的腳步,行業的發展在中國會快2-3倍的速度。如果現在能夠抓住中國這一波增長機會,中國的輕運動市場一定會出現一家獨角獸公司。
放眼國外市場,2013年創立的輕運動風品牌Outdoor Voices 5月份才獲得110萬美元的投資,據外媒報道,Outdoor Voices 近日之內又獲得了包括 A.P.C. 集團在內的700萬美元追加投資。
據外媒稱,Outdoor Voices提供男女休閑運動裝,這類輕運動服飾可以在包括跳繩、跑步、打藍球、瑜珈或出門辦事等場合穿著。在北美,穿 Outdoor Voices 被認為是時尚選擇。
中國輕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秘書長郭和生對記者表示,隨著城市節奏的加快,消費者的消費升級,“輕運動”概念的提出體現出目前年輕人的訴求。運動服飾是一片紅海,一個新概念的打造,要考慮消費者的接受能力、品牌忠誠度,還有相應的宣傳和銷售渠道。“運動品牌巨頭擁有較強的產品技術研發能力和深厚的品牌基礎,對于輕運動品牌來說也許是個不小的挑戰。”
一位服裝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服裝業有一個量級分嶺,小一點量級的品牌在整個服裝的供應鏈上并沒有議價能力,一旦量級到達分水嶺之上,品牌才更有競爭力,可以實現品牌的良性運作。以他的經驗,在運動健身潮下,從品牌創立、推廣到盈利,未來3-5年是真正考驗這些國內新興品牌的關鍵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