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他作為安置知青進入青春服裝廠做工人;30年來,他帶領青春服裝廠積極探索,將一家鎮辦小工廠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企業,并涉足房地產、國際貿易、股權投資等多個領域。他,就是雅戈爾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如成。在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李如成回顧自己從下鄉知青到行業領先者的不平凡經歷,講述鮮為人知的往事。
當年力挽狂瀾顯才華
李如成生在上海,家里兄妹4個。1958年,李如成8歲時全家從上海搬到寧波。15歲時,李如成到鄞縣燈塔大隊雅渡村“插隊”務農。15年后的1980年李如成來到了鎮辦的青春服裝廠。
當時青春服裝廠是用2萬元知青安置費勉強建起來的。車間就在村邊戲臺的地下室,縫紉設備都是職工從自己家搬來的,主要業務是為別的工廠代加工一些短褲、短袖。憑著勤奮努力,李如成進廠不久便被任命為裁剪組長。然而,不久業務斷檔,100多名知青面臨失業。
這時李如成偶然聽人講起東北有一家廠需要找合作伙伴,便主動請纓前去聯系。幾經周折,李如成拿到了這筆面料加工業務。返回寧波后,對方發來12噸待加工面料,李如成既當設計師又當調度員,把各個環節安排得妥妥貼貼。當年結算下來,廠子的利潤從幾萬元猛增至20萬元,工人月工資從20多元漲到七八十元。東北的這筆業務不僅使企業絕處逢生,也顯露了李如成潛在的經營管理才能,使李如成贏得了大伙的信任。在職工的一致提議下,李如成擔任了青春服裝廠的廠長。
李如成擔任廠長后,經營才華有了充分施展的舞臺。在當時青春服裝廠沒資本、沒技術、沒管理經驗的情況下,他帶領大家走“學習路線”。他瞄準了當時上海的同行,向他們學習、尋求合作。在李如成的經營下,1982年青春服裝廠與上海開開襯衫廠達成橫向聯營。3年的合作使青春服裝廠賺得數百萬利潤,還使工人們學到了技術和質量管理經驗。
掘到第一桶金之后,李如成在1986年打出獨立品牌“北侖港”襯衫,受到全國市場的追捧。第二年“北侖港”襯衫就被國家商業部通報為全國暢銷產品。1989年,“北侖港”襯衫年銷量達到300萬件。
1989年,李如成又瞄準國際同行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引進了合作伙伴澳門南光,加速了青春服裝廠的發展。第二年,青春服裝廠改名雅戈爾。
創造幾百個千萬富翁
在李如成眼里,1993年是雅戈爾發展的里程碑。那一年,雅戈爾改制成股份制企業,實現了股份集團化,為雅戈爾1998年的上市和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把雅戈爾改造成規范的股份制企業”,這種想法來源于李如成在香港的一次考察。1988年,李如成在香港考察發現香港的股份制企業產權明晰,市場機制運行規范。這觸動了李如成,他回到寧波后決定對產權沒有明晰的鄉鎮企業雅戈爾開展股份制改造。由于當時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李如成在雅戈爾的第一次股份制改造最終沒有獲得成功。
1993年國家出臺政策要求加快股份制的發展,當時寧波市要找一個企業搞集團股份化試點。雅戈爾成為寧波市的首選試點企業。在制訂企業產權股份分配方案時,第一次股改時困擾李如成的企業產權歸屬問題這一次有了很好的解決辦法。李如成回憶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后,當時前來商議股改方案的鄉鎮領導,思想比較解放,我們用15分鐘就解決了資產的產權問題。雅戈爾原來的一些資產25%歸鎮里所有,75%歸企業員工所有。這就解決了以前不許討論企業資產歸屬和劃分的困擾。”
1993年3月31日,股份制的雅戈爾正式登記成立。李如成回憶說,“從1993年到2002年,當時的市場空間對股份制改造后的雅戈爾非常有利,我們當時的銷售每年以90%多的速度遞增,利潤每年以80%多的速度增長。1993年,我們只有2600萬元的資產,現在我們凈資產就有150多億元,總市值達到200多億元,去年最高的時候有700多億元,可以和香港九龍倉持平。”
讓李如成尤其感到成功的是,這次股改不僅解決了企業產權歸屬問題,也讓企業的老員工持股。他告訴記者,“記得當時我提出一個條件:員工都要持股。當時我們的退休工人在雅戈爾做了10多年,離開后什么都沒有,我覺得欠他們一個情。在股份制改造的時候,我把他們都請來,讓他們每個人也入了5000股。現在他們也成了百萬富翁,每年光分紅就有4萬元~5萬元。雅戈爾創造了幾千個百萬富翁,幾百個千萬富翁。”
對于雅戈爾的發展,李如成總結說,雅戈爾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同步。雅戈爾從一家鄉鎮企業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在行業里面算得上是排頭兵。雅戈爾的成長完全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一個寫照,“可以說,我們每一步的成長都得益于黨的領導和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