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中國的體育市場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耐克、阿迪這些國際巨頭,第三梯隊是安踏、鴻星爾克、特步、361度等。而李寧則被形容為一個孤獨行者,排在了在夾層中的第二梯隊。
在這三個梯隊中,李寧無疑是活得最不易的,夾縫中求生存,一面會有些看不起只會賣鞋的“晉江幫”,另一面又為這些競爭對手業績的突飛猛進,甚至超越自己而感到心有不甘。而位列第三梯隊的眾位本土品牌也是競爭慘烈,拼命爭上頭的同時,同樣也受著國際巨頭們的“打壓”。
可以說整個本土運動品牌都是在“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環境中頑強的求著生存。
強敵在前
現如今,國內體育用品市場進入了最壞的時候,整體業績普遍下滑,庫存高企拖累了企業的發展。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安踏、李寧、匹克、動向、特步、361度六大國產運動品牌庫存合計高達33.27億元。
實際上,在2008年時,阿迪達斯也遭遇過庫存危機。然而,在此前阿迪達斯公布的2012年業績中,大中華區增長了15%,成功“逆襲”。耐克也在本財年三季度報中強調,中國是最重要的高增長市場。
業界認為,國內體育用品市場持續萎縮的大背景下,耐克和阿迪達斯獨好靠的是“以價換量”。根據這兩大運動品牌巨頭不斷下沉的市場布局看,價格戰更是驅動品牌逆市突圍的重要戰略。
業界看來國內市場萎縮是內外資運動品牌的共同遭遇,而耐克、阿迪達斯能夠逆市突圍得益于其渠道下沉。此前,耐克宣布,計劃今年新開40-50家工廠店,商品價格將是正品的3-4折。其開店規模不僅遠超以往,新店也將從一線延伸至二三線市場。
不僅是耐克,阿迪達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對過去一年的改革做了詳細解剖。高嘉禮表示,2013年的業務重點之一就是擴大低線城市的開店,今年計劃開店800家,其中有2/3在低線城市,中國未來的消費者需求增長絕大部分會產生在低線城市。
國外運動品牌依靠渠道下沉搶占原本屬于國內運動品牌的生存空間,然而持續不斷的關店潮就像一場“瘟疫”,蠶食著本土體育品牌的生命力。特步福建分公司一位區域經理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稱,“關店像下雪一般持續不斷,什么時候算是春天?”有數據顯示,據2012年年報統計,李寧、安踏、匹克、中國動向、特步、361度這六大國產運動品牌中,只有361度去年店面數量小幅增長217家,其他五大品牌關店總數接近5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