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亞洲紡織會議嘉賓專訪 ——廈門大學生物仿生與軟物質研究院 劉向陽教授
以“紡織新展望”為主題,由亞洲紡織學會聯盟、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東華大學承辦的第十二屆亞洲紡織會議暨2013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將于2013年10月24-26日在中國上海松江舉行,在大會開幕在即之時。我們有幸采訪到了本次大會纖維與低維材料分會場的劉向陽教授。
問:劉教授,您在海外發展多年,是什么原因使您決定回國發展,受聘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呢?
劉向陽教授:首先,選擇回國發展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使命感,雖然多年在國外發展,但卻始終把 “中國夢”留在心中,希望能將自己在國外多年學習、積累的知識傳播到中國,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通過實現中國夢, 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夢。
其次,中國通過多年的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教育和科研經費投入加大,學術研究機構的件設施條件已大大得到改善。這為我們回國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和保障。
再有一點,目前,中國的產業提升與經濟轉型都需要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術。我們的回國,希望能在這些方面,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動力。
問:從您的經歷中,得知您已參與了多場材料領域相關的國際會議,您認為此次參加第十二屆亞洲紡織會議有什么不同的意義?
劉向陽教授:亞洲紡織會議是一個具備較大跨度的國際會議,并且,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注重應用的會議。本屆會議,我們試圖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結合起來,目的是促進技術發展,使其具有基礎研究作為后盾。通過技術與基礎研究的結合,能使最新的思想概念與知識在短時間內轉化為生產技術,推動行業發展。同時,與應用方面的結合,也幫助基礎研究找到新課題、新方向,兩者相輔相承,共同發展。
材料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影響到關鍵技術的升級與產業的提升。纖維與低維材料是材料科學與紡織業的結合點。通過這一結合點,我們可以將材料領域中的最新科技,引入紡織產業。這無疑對紡織行業的提升,將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問:請您描述“纖維及低維材料”這一領域在國際最前沿的研究趨勢是什么?這些研究成果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革?
劉向陽教授:材料學科的發展,目前有三大趨勢:目前的發展都朝著多功能,,超性能,與智能化方向發展。纖維及低維材料是材料科學中的重要分支,經歷了深刻的變革, 并孕育著巨大的機會。以上的三大趨勢, 在纖維及低維材料方面,可以充分的實現。就紡織行業的發展,這將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的著裝將更人性化、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功能化,智能化服裝將成為主流。這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適應與推動社會的發展,為紡織業的技術升級,注入全新的活力。
問:從理論研究到產品上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您認為將“纖維及低維材料”研究成果產業化的障礙是什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劉向陽教授: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基礎研究主要發現新的東西,產業化是將已知的產品技術,盡可能低于消費者可接收的價格下,可重復地產生出來。兩者有巨大的差異。好的想法、基礎研究成果,未必都可實現產品化,而產品化一定要有好的想法、概念與知識。能產業化的思想、技術與概念,需要從大量的新思想,新概念中篩選出來。本屆會議,是一新思想與新技術的一集成。通過這次會議,我們能讓從事產業化的專家,業內人士, 接觸大量的新知識,新思想新概念,從中篩選中他們最需的東西。讓合適的新知識、技術, 直接進入產業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