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芳(浙江工業大學全球浙商發展研究院院長):
就《全球視野下的科技化纖之路》這個題目,我主要講三點:
首先,中國化纖要在世界化纖產業中提升地位,需要實現三個突破。一要實現規模突破。未來全球化纖需求量將達到2.5億噸,巨大的市場需求意味著我們首先要實現化纖產業的規模擴張,尤其在產業應用領域;二要實現質量、效益的突破。要不斷提升化纖產品的質量,使得未來化纖的某一類國際技術標準能掌握在我們手中;三要實現品牌的突破。要大力提升產品的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其次,化纖產業鏈全球布局的路徑。一是化纖原料的全球布局。需要在資源能源領域,尋求國際戰略合作伙伴。二是國際戰略聯盟的布局。要和國際上的頂級化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或合作關系,引進世界級或國內一流的化纖研究院、研究中心。
再次,全球視野下科技化纖企業的培育路徑。要培育化纖產業世界五百強的跨國企業,并注重骨干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機制研究。
王華平(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
“全球視野”應該從什么角度切入?我想應該主要從兩個角度去看。
從科學技術角度來看,化纖產業從1938年的尼龍,到1953年的滌綸,再到目前龐大的產業規模,其發展一直跟科技的進步緊密相連。其發展不僅支撐或者滿足了人類生活的需求,還被用以解決信息、航空等領域的需求。
從纖維產業轉型角度來看,中國成為世界化纖制造大國,靠的是資源、環境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現在,這些比較優勢沒了。由于中國本身化纖市場的需求和中國化纖產業發展的基礎,尤其是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城鎮化水平提高,紡織服裝產業的需求能支撐中國化纖產業發展,所以中國化纖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仍不可撼動,在將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還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發展模式應當改變。
中國化纖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錯失了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機遇。今后,我們必須主動投入建立新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構筑某些方面的行業壁壘,形成局部的壟斷優勢,提高附加值。產品要面向市場,在專業化、功能化、多元化等方面細分。從長遠來看,拓展新興市場和專業化細分市場,是今后化纖行業發展的趨勢。同時,要加強石化資源之外的原材料開發,比如生物質纖維、再生循環纖維等。
忻浩忠(香港理工大學紡織與制衣學系主任):
如何看待傳統纖維和新興纖維?中國的滌綸產能是全球最高的,具有壟斷地位,卻沒有獲取壟斷價值,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埋頭做滌綸,卻沒有將滌綸的生產和終端產品的開發結合起來。杜邦當時開發“萊卡”,同樣是普通的氨綸纖維,卻通過品牌塑造和產業鏈整合,主導了市場,甚至成為時尚的代名詞,這就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力量。那么,我們在這方面有沒有可以進一步挖掘的空間呢?
隨著化石能源的慢慢枯竭,化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重大課題。包括一些生物基纖維的研發、化纖生產過程中的低碳化以及傳統纖維的應用拓展等,這些課題的攻克都需要加大投入,這也是化纖科技城建設的意義所在。
香港理工大學現已計劃在化纖科技城建設研究院,我們會結合當地實際,把國外和香港的技術、概念、理念引進,再跟同行和兄弟院校、企業結合起來,實現科研、教育和產業結合,把平臺做成引領國際纖維科研、教育、產業化的領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