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發布的《2013中國零售力量》顯示,去年的連鎖百強企業中,有將近半數企業為多業態經營。從盈利能力來看,多業態經營企業的平均盈利能力更為突出。據統計,多業態經營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和銷售毛利率分別為15.34%和19.39%,高于單一業態經營企業11.37%和17.93%;從運營能力來看,多業態經營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為3.56次,也高于單一業態經營企業的2.72次。
前不久,華潤萬家與樂購達成組建合資公司的協議。樂購中國方面稱,合資公司的目的就是通過打造中國領先的多業態零售商,讓合資雙方更快地發展,并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華潤也聲明稱,該合資企業將成為雙方在大中華地區經營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店、倉儲店及酒類專賣店的獨一平臺。
事實上,在零售發達市場,多業態經營早已不是稀罕事。在英國本土,樂購擁有超市(Superstores)、大都市店(Metros)、超大型店(Extras)和便捷店(Express)多種業態;沃爾瑪在美國除了大賣場、山姆會員商店外,還擁有鄰里店、社區店和便捷店等,以應對中小型店鋪的競爭;麥德龍除了中國人熟知的現購自運商場(Cash & Carry)外,在德國本土還有大型百貨商場(Galeria)、超大型超市折扣連鎖店(Real)和電器專賣店萬得城(Media Market)。
盡管多業態經營有諸多優越性,是零售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實施不當也可能會導致企業顧此失彼,造成有形的利潤損失和無形的品牌資產損失。零售企業實施多業態戰略,還需要注意:多業態經營對企業的運作協調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同時業態之間要有較強的相關性和協作性。各業態之間既有一定競爭性,又能優勢互補,如果將毫不相關的幾種業態硬性捆綁在一起,反而會降低整個企業競爭力。
面對日益走低的業績,服裝企業開始反思,重新轉變經營思路,不再只注重規模和數量建設。為減少庫存,提升店面形象,把握更準確的終端信息,不少品牌商開始調整直營店與加盟店的比例。
七匹狼中期報告顯示,公司放緩了拓展渠道終端的速度,關閉了部分低效及無效店鋪,同時在從“批發”轉“零售”的過程中,提高了盈利能力。截止到6月30日,公司渠道終端數量為3855家,其中直營終端462家。美邦的業績報告也顯示,今年上半年直營店毛利率達到52%,加盟店毛利率下降至40%。美邦方面表示,產品創新能力的增強及店鋪經營管理模式的轉型支撐了毛利率提升。
本土體育品牌針對市場疲軟的應對措施在去年已經開始實施,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中,雖然營收利潤仍然下滑,但部分運營數據開始表現出向好的趨勢。
李寧公司執行董事及執行副主席金珍君表示,集團變革計劃第一階段目標已順利完成,去庫存目標已完成一半。他還透露,上半年自營占同店銷售增長9%,主要是通過改善并提升產品質量、品牌提升及零售經營所致。安踏也宣布,今年二季度同店銷售與去年同期相比維持平穩,2014年一季度訂貨會的訂貨金額按年錄得高單位數的升幅。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表示,現在庫存問題已解決,目標是今年同店銷售恢復增長。
在本土體育品牌對庫存和零售渠道進行處理和重建時,國外體育品牌如阿迪達斯和耐克在中國的銷量也在下滑。北商商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上半年,阿迪達斯大中華區銷售收入增長6%,遠低于去年同期19%的增長率。
對于本土品牌來說,這未嘗不是一個可資利用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