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標準缺失
業界呼吁“身份證”
孕婦穿的防輻射服真的管用嗎?有些衣服真的能阻燃?越來越多的紡織品被賦予各種各樣的“功能”。但令人遺憾的是,其中有許多功能還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或認證商標。
“購買面料的時候,我們發現許多企業都在開發同類產品,但除非非常懂面料,否則根本看不出來這款面料是否真的具備所謂的功能。”一家服裝企業相關負責人林先生表示。
而作為當事者,不少紡織企業也坦言,標準的缺失,導致市面上的功能性紡織品質量參差不齊;功能性紡織品成為停留在口頭的概念,無法真正落地。“功能性面料在市場推廣過程中,客戶普遍認為價格高了。我們想拿出證據來證明產品價格高的理由,但目前只能‘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行業沒有標準,確切地說,我們缺乏可信度更高的相關證明。”
對此,七彩狐織造采購部經理李才斌根據從業經驗,給出建議:“國外客人在訂購功能性面料的泳裝產品時,一般會要求第三方機構對產品面料進行檢測,確認具備所描述的功能后才下單。我們自然希望,這些認證資料在面料采購來時就已具備。”
客戶企業的建議得到了面料商們的響應。有面料商舉了個例子:“純羊毛標志吊牌”是一個被消費者廣泛認可的標識,這一國際羊毛局核發的認證標識是基于第三方機構認證的“標準”。國際羊毛局本身并不制造和銷售羊毛制品,但它與紡織產業鏈條上的各環節保持密切聯系,它的吊牌就是品質的保證。
“標準尚未出臺的時候,可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賦予功能性紡織品一個‘身份證’,讓企業擺脫同質產品的價格競爭,讓產品優勢更為凸顯。”臺灣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也認為,紡織企業要在功能性紡織品的檢測及認證上下一番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