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明確提出“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
王天凱強調,一直以來化纖企業不遺余力地開發PX項目,但受投資體制限制,企業只能到國外投資。《決定》的提法讓行業看到了投資PX項目的機會和希望。特別是“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表述同樣給紡織企業參與國企控制的PX項目帶來機遇。
市場導向使自主創新迸發新活力
《決定》提出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對此,王天凱解讀說,這三個體系建設是為完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弱的問題凸顯。近年來,雖然不少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圍繞關鍵技術開發新產品,行業在創新能力方面有了較大提升。但與行業整體轉型升級發展形勢相比,以及自身面臨的壓力比較,還存在很多不足。《決定》提出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對此,王天凱解讀說,這三個體系建設是為完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重要的是市場導向作用。創新需要技術,需要人才,而技術和人才作用在以往的創新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決定》提出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對此,王天凱結合紡織業多年來的創新實踐說,創新必須利用一切資源包括行業內外資源。他分析了行業圍繞關鍵技術問題建立的產業創新聯盟,認為“確實存在進一步發揮作用的問題”,身份不明確,不具備法律地位,實現與產業無縫對接、實現快速高效發展還有困難,因此使聯盟進行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很重要。如何確立聯盟的地位,如何更好地發揮聯盟的作用,如何更好地體現技術和人才的價值?國家會對解決這些問題出臺具體的措施,這將給自主創新帶來巨大活力。
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王天凱認為,《決定》對知識產權和打破行政體制的表述是解決完善創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這個冬季吹來了一股強勁的暖風。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所言,《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中面臨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實現了改革理論和實踐中一系列問題的重大突破,為解決紡織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指明了方向,紡織業發展將迎來新一輪難得的發展機遇。“對紡織業是一個重大利好。”
在全行業上下認真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思索未來改革發展之路的形勢下,王天凱就學習全會精神的體會,以及對行業未來發展帶來哪些機遇,有什么推動作用等問題做了分析和思考。
對于“改革”一詞,王天凱并不陌生,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他在地方任職時,就負責國有企業的改革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是此次全會的主基調,“內容確實非常豐富。”王天凱在學習了《決定》16個部分、60條全部內容后感慨地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這是一個怎樣的起點?在王天凱看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世界第二位,經濟、科技、社會、居民收入等各項事業都邁上了新臺階。然而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非常突出。靠傳統增長方式確實難以為繼,投資驅動、規模擴張、過度消耗能源、環境資源無力承受等傳統發展模式弊端凸顯。因此必須深化改革,破除傳統發展模式中的體制機制和利益格局的束縛,擺脫經濟發展中原有路徑和格局,抓住機遇,使國家發展邁向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