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時尚教母”,連卡佛在香港的地位不容小覷,其經營模式在于每年都會由專業買手在全球搜羅產品,在店鋪中進行分類、整理后出售。連卡佛設置中央買手機構,為各個店面提供服務。同時,各門店主管會參與中央買手機構的采購過程。在這種模式下,百貨店內的陳列并非以品牌為單位,而是以不同風格進行陳列。
在連卡佛加速內地擴張的同時,近年來,NOVO時尚百貨、知名品牌I.T和CPU、泰國零售業巨頭尚泰旗下精品百貨ZEN等買手制零售商也紛紛加快了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開店的腳步。
然而,自2012~2013年,NOVO時尚百貨一再受挫。繼北京NOVO百貨望京店折戟后,重慶第一家NOVO百貨國貿店已于11月30日正式停業。
NOVO百貨一直定位20~35歲的“小眾”客群,這部分客群愛好時尚,但購買力有限。買手制存在較高的經營風險,成熟的買手團隊培養周期長、成本高,這也間接推高了商品價格。如果長期壓貨,商場的資金壓力不言而喻。
但在關掉部分門店的同時,NOVO百貨在一些城市卻做得風生水起,NOVO PIUS作為NOVO百貨自營概念的形式之一,有成熟的店中店經驗,實行“買手制”已有10年之久,店內云集了受消費者喜愛的品牌,目前在上海、廣州等地銷售量很高,未來NOVO百貨的發展情況還需觀望。
隨著中國消費者的成長,買手制時機是否已經成熟;在中國,買手制是否能長期存活、贏得發展先機?一直是本土百貨密切關注的行業動向。如今,內地百貨公司全面實施買手制的還很少,在買手制面前猶豫不前,到底是規避了發展風險還是喪失了發展機遇,尚不可知。
方向3:針鋒相對
購物中心化的全業態調整
早在幾年前就有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化”的概念,但當時的形勢并不如今天這般緊迫。
一些商場經歷品牌調整后,邊角的專柜位置變成了餐飲、甜品站。而女裝樓層已經不再只收錄服裝品牌,而是將女鞋、女包、內衣甚至是香氛用品、首飾珠寶等搬到了一起,呈現出如生活館般的布局。
同時,這些商場會把女裝細分為潮流女裝、淑女裝、經典女裝等不同類別,分別布局到多個樓層,并搭配相應的副產品品牌。
北京藍島大廈引入電影院,上海新世界百貨引入杜莎夫人蠟像館和世嘉大型電玩城等典型事例,無一不在訴說著:僅有購物功能的百貨,正在向具有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等多元功能的組合方向發展。
經過走訪調查記者發現,很多百貨商場都在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包括北京地區的西單商場、王府井百貨大樓、翠微大廈、國華商場等至少10家百貨商場。這些百貨公司集結商圈周圍的商店、電影院,形成了具有中、大型購物中心的實力來吸引消費者。同時,大型百貨公司在硬件設施上加重了休閑娛樂功能,如結合影城規劃各式各樣的活動空間等。
其實,面對競爭,優質百貨品牌似乎已經厭倦了為所在項目業主做“嫁衣”的日子,開始自購物業向購物中心業態轉型。
除王府井以外,北京另一百貨品牌翠微早在去年6月就開出了一家高端購物中心;北京華聯也以轉型購物中心為提升利潤空間的契機,在去年4月出資2.2億元,設立了一家主營購物中心項目開發的公司;新世界百貨方面表示,5年內該品牌旗下的K11購物中心將相繼登陸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銀泰百貨方面也宣布,計劃未來在國內開出100家購物中心,其位于京南大紅門地區的購物中心將在年底開業......
百貨公司正在努力與購物中心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