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三:低成本優勢不再 利潤變薄
據《深圳特區報》記者在深圳部分門店調查發現,市場上國產體育服飾的同類產品和國際品牌的差價一般在90元至150元之間。這意味著,如果成本相差不大,國產服飾每件的利潤會比國際同行低100元左右;如果雙方在同樣的市場層面競爭,國產品牌則已經被逼到了價格的"死角"。
國際品牌的品牌優勢會給本土同行帶了何種壓力?中歐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認為,壓力首先來自于低成本優勢正在喪失。之前,一些中國企業的確有成本優勢,但目前,一些外資品牌和國產品牌的貼牌工廠已經沒有區別,大家的成本相差不大;與此同時,一些外資品牌還逐漸把工廠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因此,"低成本"可能成為了"過去時"。
記者從珠三角和福建一些服裝代工企業獲悉,盡管服裝行業正處在"去庫存"階段,很多工廠已半停工。但只要恢復生產,企業主立刻發現工人的工資已經上漲。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是內資品牌的噩夢,因為它們價格本身就低,終端價格上的議價空間不大,當成本提高,利潤必然更薄。
"病"四:缺少戰略支撐 國際化道路不暢
不斷下滑的利潤和不斷關閉的門店,都被外界視為李寧品牌國際化失敗的象征。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了李寧在內的中國運動品牌千載難逢的機會,而一直位居中國運動品牌老大位置的李寧,也抓住了這次機遇--除中國體操、跳水、乒乓球、射擊隊等的長期贊助商身份,李寧還迅速簽下了西班牙、阿根廷男籃隊。北京奧運會前后,市場上流傳著一句話"中國穿耐克,西班牙穿李寧"。
有了這次成功的機遇,一直就夢想著塑造一個來自中國全球品牌的李寧,2009年正式提出了國際化戰略,并在新加坡、香港開設李寧牌羽毛球產品專賣店。
時任李寧的CEO張志勇曾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一個論壇上透露:"李寧已經跨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最終目標要做全球品牌。"李寧戰略計劃里也清晰地寫著:2013~2018年,李寧公司的目標是成為世界前5位的體育品牌公司。隨后,李寧公司開始更換新標識、新品牌口號。并提出2009年~2013年為國際化準備階段;2014年~2018年為全面國際化階段。然而隨著庫存危機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加上"90后"牌的失靈,李寧開始一步步滑向"深淵"。
在國際化道路上,李寧和眾多中國運動品牌,都還存在巨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缺少戰略支撐點和品牌號召力。李寧在中國體育品牌企業走向國際化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也是所有豪賭海外市場的本土品牌都要引以為鑒的。
運動品牌向來是歐美國家占領主導市場,首先這些國家的運動經濟體制和文化比較發達和先進,所以造就了眾多影響世界的運動品牌。而中國相對比較薄弱,很難在運動文化上超越歐美國家,所以中國運動品牌要想向外輸出自己的品牌,獲得國際品牌溢價能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