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不了快錢的產業
隨著“無用”和“例外”走紅,不少人都將高端定制與“民族品牌的希望”聯系在一起,資本市場上不斷傳來的利好消息也讓游資蠢蠢欲動。
“這不是一個可以賺快錢的產業,想做好這一行,需要有信仰,需要堅持,需要熱愛,它跟做商業不一樣,不會有很高的回報。”王玉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高端定制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工人至少要有10~15年經驗。30歲以下的人,無法從事高端定制。”
熟諳中國服裝產業鏈的設計師戰英杰認為,國內整個服裝行業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大家為了走量,為了要利潤,跑得太快了,往往忽略了細節——這是做衣服時遇到的問題,也是整個服裝產業的問題。做高端定制,就要跳出這種工業化思維,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標準,忍得住虧損”。
中國服裝也在尋求突破,“社稷”的訂單以前全部交給意大利人去制作,縱然保證了工藝的精湛,但由于生產周期太長,公司從旗下工廠及公司外遴選了十幾位擁有近20年工作經驗的工人,根據從意大利帶回來的樣品來嘗試自己制作。現在,這些工人的作品已經和意大利樣品看不出明顯差別,而成本也得到了大幅降低,衣服的價格也能為更多人所接受。“選擇國外設計加工最終還是為了自己學習提升。”戰英杰說。
“國外高端定制品牌試衣次數往往更多,有的品牌有時甚至要試衣10次。在中國,這顯然不現實。中國人都太忙了,有時試一兩次就煩了。”戰英杰表示,節約時間,盡量減少試衣次數并保證品質,是客戶帶給中國高端定制品牌的另一個挑戰。
“中國人不缺技藝,只是少了眼界。高端定制,真是一個時間砥礪出的產業。這個產業前面的道路或許有金光,但未必寬廣,后來者還是謹慎行之。”她說。
中國服裝高端定制那些事兒
紅幫裁縫
鴉片戰爭后,在最早的通商口岸寧波,出現很多被稱為“紅毛”的歐洲人,不少寧波裁縫為他們裁制過服裝,“紅幫裁縫”由此得名。后來,紅幫裁縫轉戰上海灘,為各界名流定制服裝。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上較早的高端定制從業者,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紅都
1956年由上海遷京的波緯、造寸、藍天等7家服裝店和中央辦公廳附屬加工廠合并組成后來的北京紅都服裝有限公司。紅都堅持個性化定制服務,曾先后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西哈努克親王、莫尼克公主、布什總統等外國首腦制裝服務,堪稱新中國服裝高端定制第一家。
設計師品牌
已在服裝界聲名卓著的設計師郭培,偶然為演員鮑蓉定做了一件衣服,開啟了她的“高級定制”夢想。1997年,她創辦北京玫瑰坊時裝有限責任公司,從此潛心于高端定制,為眾多明星及各種晚會設計禮服,郭培因此被稱為“中國晚會定制裝第一人”。隨后,國內出現了一批知名高端定制得品牌和設計師,如謝峰的吉芬、王玉濤的BeautyBerry、劉薇的玫瑰黛薇等。
企業高端定制
隨著消費者對服裝個性需求增加,一些知名服裝企業如大楊創世、中國服裝、朗姿、白領等在批量生產之外展開高端定制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