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似乎有些舉步維艱了,自2011年爆發的庫存危機,到2012年呈愈演愈烈之勢。目前,紡織服裝業已公布2012年報的上市公司有50家,庫存合計約570億元,同比增長6.76%。
高企的庫存,讓服裝行業叫苦不迭,“庫存服裝國人3年也穿不完”的說法不脛而走。這些庫存將何去何從?
關店打折成主流
最先感受到庫存壓力的,是體育服裝行業。經過了數十年的跑馬圈地,體育服裝行業在2008年到達輝煌巔峰后,開始逐漸顯現出疲態。
從2011年開始,體育用品總庫存居高不下,到2012年上半年,六大體育用品品牌——李寧、中國動向、安踏、特步、361度和匹克,總庫存達到37.21億元,趕超2011年全年36.99億元的庫存量。關店、打折成為國內體育品牌企業的主旋律。
安踏公司公關部向記者這樣解釋高庫存的原因:“第一是全球經濟疲軟,而我國紡織服裝業對出口的依賴度較大。第二是消費者需求發生了變化,現有部分企業的經營模式不能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導致了企業的庫存高企。”安踏公司坦言:“高庫存已經成為制約體育用品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雖然今年一季度服裝出口數據有所好轉——據海關統計,2013年1—3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累計同比增長15.7%,但這并不足以驅走服裝行業的陰霾。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對記者表示:“從一季度的數據上看,紡織服裝出口似乎出現了復蘇的態勢。但就從全球經濟仍處于低迷時期,需求和貿易提振乏力來看,紡織服裝行業真正迎來回暖尚需時日。與此同時,由于國內人工、租金成本的上漲和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服裝出口的價格優勢正不斷地減弱。”
對于出口不振,也有些服裝企業表示并不在意,太平鳥CEO歐利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我們更關注的是內貿,外貿的增長與公司的業績增長關系不大。”此外,包括安踏在內的大部分服裝企業也表示對出口狀況持“謹慎的樂觀態度”。
由此可見,內需不足,外貿不振,似乎并不是形成高庫存的全部原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正略鈞策合伙人呂謀篤看來,服裝行業今日高庫存的釀成,主要原因在于“品牌+大批發”模式造成供求失衡。
中國動向創始人陳義紅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品牌商不控制零售渠道,他們完成銷售多依靠代理商,這使得行業常常出現暢銷產品斷貨、平庸產品積壓的現象。而品牌商,則對市場的變化反應很慢,消息滯后,使得庫存壓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