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新沂國家級超仿棉及配套產業園區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儀式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徐州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與江蘇省新沂市共同簽署江蘇新沂國家級超仿棉及配套產業園區合作協議。
“十二五”期間,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和新沂市人民政府將在超仿棉產品開發及其產業化應用方面實現合作。依托龍頭企業江蘇斯爾克集團首期5萬噸超仿棉生產線的成熟技術工藝基礎,逐步形成包括集切片、紡絲、紡織、印染、后整理、服裝于一體的100萬噸超仿棉產能,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爭取盡快在新沂建成“國家級超仿棉及配套產業園區”。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充分肯定了三方的合作模式。他指出,《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和《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0~2020)》中提出要發展新型紡織材料,特別將超仿真技術以及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到2020年超仿真纖維達到20%,差別化率達到75%。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已經超過全球的一半,去年達到4500萬噸左右,而化學纖維產量占75%以上,其中滌綸占絕大多數。
從目前紡織業發展對纖維需求的趨勢來看,滌綸依然將擔當重任。今天,滌綸纖維在為中國紡織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滿足市場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突破棉花等天然纖維缺口對行業發展的制約,加快超仿棉開發及產業化自然成為行業科學發展的頭等大事。
近年來,紡織行業在超仿棉產品開發方面作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尤其是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支撐項目——化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立項以來,超仿棉幾大類產品研發有序推進,有些產品已經進入終端市場。
但同時也要看到,超仿棉及其產業化除了還有不少基礎性工作有待全面加快推進之外,產業鏈上下游的有效合作加快終端產品進入市場,從終端當中集聚以及加快加深對超仿棉的市場反應成為關鍵。超仿棉及配套產業園區的合作推進在一個地區實施,本身就是一項體制創新,需要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使超仿棉配套產業園區的建設成為中國紡織產業轉型的樣板,成為中國紡織實施強國夢的重要路徑。
超仿棉產品開發及其產業化應用是用高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紡織業的具體體現,是產業鏈協同創新與行業、地方集成創新的新探索,是對中國紡織工業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課題。
王天凱希望合作各方在以下方面取得進一步突破:一是新沂超仿棉及配套產業園區要加大招商引資和資源整合力度,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機制;二是化纖協會和產品開發中心要充分發揮行業專業機構的咨詢、服務職能和作用;三是中紡聯將繼續發揮組織、監督、協調和推動作用;四是行業媒體繼續加大對超仿棉產品開發及產業化應用的關注和支持。
徐州經濟具有明顯特點:一是持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過千億元企業有6個,全市過百億元企業有12家;二是大力推動轉型升級,特別是在產業轉型方面,高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6年前的6%增長到37%;三是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