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爾雅期貨經紀公司副總經理趙國權認為,國家棉花收放儲政策對于市場的影響分為三個階段:一是7月31日儲備棉拋儲結束之前,預計6至7月份國內紡織企業將會加速采購,棉花需求將得到滿足;二是8月份,該階段是政策空窗期,市場焦點在外棉(關注拋儲釋放的配額情況),預計有內外棉的套利機會;三是9月1日之后,新年度的收儲將啟動,仍將維持收儲和拋儲同時運行的雙軌制,棉花期價仍將在20400以下區間運行。
趙國權預計,6至8月份,棉花供需將相對平衡,內外棉價差將主要保持在3000至4000元區間。鄭棉主力1309和1401合約的主體價格將在19400至20400區間運行,其中1309合約主要受投放政策的松緊程度影響。
政策因素之外,作為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的軟商品,棉花的需求狀況有所改善,但不容樂觀的經濟復蘇形勢仍將對棉價構成壓制。生意社的最新報告稱,雖然出口回暖態勢延續,但2013年春季廣交會訂單情況仍不如去年同期,且此次訂單一半為三個月內的短期訂單,顯示市場信心仍舊比較脆弱。
業內呼吁推進棉價市場化
由于國內棉花價格受政策主導,一些企業和貿易商直言“棉花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如何解開這個困擾整個紡織行業的“心結”,業內人士普遍呼吁應加快改革當前的棉花管理體制,推進棉價市場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說,去年以來,聯合會就棉花管理體制和市場供應問題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下一步將根據調研結果就直補、規模化種植和良種等提出措施方案,促進國內棉價與國際市場逐步對接,恢復市場調節機制。
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慧認為,現在實行的棉花托市收購政策,使得棉農的價格預期永遠是向上的,但農民的利益和種棉積極性并沒有保護好,應該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根據2013年中國國際棉紡織會議上透露出來的信息,棉花直補可能成為棉花市場化機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經過兩年多的呼吁,棉花直補政策已有所松動,十幾個涉棉部門已統一思想,認為給棉農直補是可行方案。
黃駿飛認為,期貨本身是對市場化相當敏感的金融工具,通過直補將有助于形成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棉花不會維持在現在的價格中樞,期貨價格波動會加劇,并出現更多的趨勢性行情,持倉量和行情級別都會隨之提升。
此外,一些市場化的涉棉期貨新品種正在加速推進。據了解,大商所將推進棉紗線品種開發論證工作,進一步完善棉紗線期貨合約及制度,為合約上市申請做好準備;鄭商所近日就棉紗期貨合約規則召開了論證會。
黃駿飛認為,棉紗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品種,企業存在強烈的避險需求。由于棉花市場受到政策制約,紡織廠特別是一些大型紡織廠希望能利用棉紗等新的期貨工具來把握市場機會,實現更高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