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輕高棉價給紡企帶來的壓力,今年我國實行3:1的進口配額發放比例。也就是說,紡企要購買3噸國儲棉,才能獲得1噸進口棉花配額。
“大企業還可以依靠進口配額撐下去,但我們這種小企業卻無能為力。目前,僅有部分擁有競拍資質的企業才能享受到,大量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資格。”面對目前國內進口配額的發放制度,南通金鑫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永建顯得很無奈。
由于高棉價、高差價帶來的沖擊,很多企業迫不得已只能使用化學纖維來替代棉花。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慧表示,企業試圖重新開辟市場,已經將生產產品的30%轉向非棉產品。
針對國內紡織企業的生存現狀,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在今年6月對200家紡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最終反饋的信息是,大型紡企尚好,中小紡企情況較差。
具體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大型紡織企業開工率為90%,大部分小企業不足85%,虧損面為25%,1/3的企業在二季度訂單出現減少。“特別是5月以后,很多紡織企業基地出現了中小紡織企業關、停的現象。”王青翠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