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海外投資通過各類境外投資,一方面可以緩解能源、礦產資源的瓶頸,彌補國內重要資源不足。同時可以提升國內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不少企業通過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收購境外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企業的股權或資產,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國際先進技術,有效支持國內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的提高,并且可以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交往。
當前中國境外投資所處的國際環境,既面臨著重要機遇,也存在著諸多挑戰。
機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世界經濟在遭遇嚴重危機后緩慢復蘇,許多國家政府為拉動經濟復蘇,歡迎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投資。二是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范圍內許多優質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對外轉讓股權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意愿明顯加強。三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高,許多國家重視與中國開展多領域合作。
在全球布局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境外所在的經濟大環境不夠理想。二是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三是中國境外投資的許多項目分布在亞洲、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一些國家的政策穩定性較差、生活條件不佳、基礎設施薄弱、安全風險很高等。四是外國文化環境和風俗習慣與我國有差異,在當地關系處理的難度也比較大,我們本身也存在著境外投資法規不夠了解、企業實力不夠強等問題。
紡織業境外投資“四個要”
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建立跨國產業鏈,進行全球的紡織工業布局。我國耕地、石油資源十分有限,因此紡織工業的發展視野就不可能只局限在國內,要在全球經濟中打造產業鏈條。近幾年我國棉花產量基本徘徊在700萬噸左右,受耕地資源制約等影響,國內面積出現萎縮的趨勢,每年進口數百萬噸棉花。我國滌綸行業,也就是化纖工業大頭的原料來自原油,而我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高達57%。因此這些資源國際依存度比較高的行業應積極探索跨國產業鏈的建設。
二要轉移國內部分過剩產能。近年來,國內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通過境外投資轉移部分過剩產能,既可以發揮我國紡織工業的比較優勢,提高國內紡織企業的經濟效應,又可以大幅減少國際貿易摩擦。例如,我國的棉紡和滌綸,占全球總產量的70%,所以目前我國的纖維加工量已經嚴重大于實際需求,所以必須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總體方向,積極輸出部分過剩產能,使我國紡織工業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