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亞洲紡織和服裝業的發展,許多專家表示了憂慮。有人擔心柬埔寨和孟加拉國經濟對成衣業依賴過高,服裝紡織業的產業鏈不平衡。泰國順和利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邦迪·蓬沙拉加納維對本報記者說,目前,東南亞中,只有泰國的服裝紡織業可以進行上下游所有環節的生產。柬埔寨和孟加拉國等國缺乏發展其他產業所需的原材料,只能從事成衣業,外國投資者也缺乏到這些國家開發其他產業的動力。另外,還有許多學者指出,亞洲國家出口到歐美的服裝價格仍然偏低。邦迪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是因為全球紡織業總體上仍屬于買方市場,歐美國家擁有較強的購買力,在全球供應鏈上擁有更多定價權。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鍵
即便在亞洲內部,紡織服裝業的發展也呈現出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態勢。
據越南媒體報道,越南服裝出口加工業所需面料的自給率只有11.8%,而且大都是普通面料,絕大部分中高檔面料仍依賴進口。柬埔寨商務部今年初出具的報告稱,2012年,柬埔寨進口的服裝和紡織品原材料總額為31.2億美元,主要從中國內地、中國臺灣、泰國、日本和韓國進口。分析認為,越南等國對面料、輔料的需求缺口將為中國紡織服裝業提供機遇。
同中國服裝業相比,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更具價格優勢。因此,中國的一些低端服裝制造業正在轉向東南亞和南亞。對此盧啟健評論說:“流失到別國的中國低附加值的服裝業只占約1/3,工序復雜的中高端服裝業還留在中國。中國在技術水平、機械制造和勞工技術等方面擁有絕對優勢!”
尤塔納認為,今后3—4年,亞洲將會出現更清晰的細分市場。泰國、越南和中國主要生產高端的多功能服裝,而孟加拉國、老撾、緬甸和柬埔寨主要生產低端服裝。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楊沐及多位受訪專家均對本報記者表示,東南亞國家必須對現有服裝業的產業規劃做出調整,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否則,“低勞工成本優勢一旦減弱,技術水平又沒有得到提升,服裝業就可能成為難以逾越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