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要適應消費方式
主持人:對于解決高庫存,有什么經驗可以借鑒?
路華:在庫存問題出現后,一些企業的商業模式已經發生轉變。比如加強對終端的掌控,提高直營店的比例,開始向零售型企業轉變,同時將以往期貨制的訂貨模式轉變為“期貨+補貨”的模式。
從一些鞋業大品牌訂貨會的數字來看,雖然全年訂單依然是負增長,但是幅度在逐漸縮小。如果考慮到“期貨+補貨”這種模式的影響,再加上電子商務井噴式的發展,市場的實際情況,應該會比訂貨會體現出來的情況要好。
樊綱:面對這個情況,企業首先需要堅持,堅持過了低谷,就會有新的機會;第二是學會整合,對一些企業、品牌進行低價收購,因為隨著競爭加劇,將來不會有那么多的品牌成為大品牌;第三就是用新技術來開拓新市場,比如電商。中國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就是商業渠道成本太高,電商就能將商業成本降低。企業要密切關注和運用各種新技術,不是讓你去做it,而是用it去搞好你的產業。
吳榮光:對于鞋服企業而言,由于有不同尺碼的因素,庫存應該是常態化的,問題在于數字的多少比較合理。前段時間,體育用品企業出現了關店潮,同樣是一種調整,把原來低效、低產、形象不是很好的一些店,進行升級,包括為未來和電商的結合做準備,營造一個更好的體驗式購物環境。
差異化做精做深細分市場
主持人:在談及高庫存產生的原因時,除了生產過剩,產品的同質化也是重要因素,企業應該如何破解同質化?
樊綱:在一定意義上,總是有同質化存在,中國這么多企業,有些已經有三十年歷史,有些是新入行的,一開始總是有模仿,總是別人做什么、我們做什么。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積累了一定的專業能力,才開始創新,走向差異化的道路。
如果企業自己沒有創新能力,就要學會整合,有創新能力的整合沒有創新能力的。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解決同質化的最有效的方式,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具備創新能力,這需要長期的堅持,在一個領域、一個產業扎根下去,長期鉆研,才能體會到一些別人不能體會的東西,然后好好把握。
許志華:在歐美,在不同的場合,會穿不同衣服,不同身份的人,也會穿不同的衣服,服裝和鞋成為社會識別系統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保暖。從這個趨勢來看,企業要實現差異化,就應該從一些細分市場入手,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吳榮光:一開始消費者的需求比較簡單,企業在產品設計上的同質化會比較嚴重。隨著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轉變,市場會越來越細分化,越來越個性化,企業為了捕捉這種變化,或者說去吸引適合自己品牌的消費者,差異化就會逐漸出現。
目前已經能看到很多品牌在逐步調整,通過媒體等展示品牌形象的時候,已經開始把自己比較獨特、比較專業的一方面展示出來,逐漸走向細分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