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車間里巨大的轟鳴聲震懾著四周的一切。但在這嘈雜的環境里,為數不多、三三兩兩、衣著統一、正在盯著機器運轉情況的員工才是這里的主角,且是唯一的主角。蘇州龍英織染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德明發現,在這里,平均一臺機器只需要兩個人操作,有的甚至一人操作一臺,每一個員工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詞——職業素養。
在參觀韓國某企業結束后,馮德明和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做交流,他想了解韓國在應征人才方面的情況,對方非常熱情介紹到“韓國人具有很強烈的愛國精神,對于一個韓國人來說,愛國精神支撐著我們的信仰,韓國人工作特別努力、踏實、認真。”
話語看似平常,卻含深意。在和對方進一步的接觸中,謝方明向記者說明,在中國人看來,韓國人的性格中有執拗的部分,但或許正是這些執拗的部分,形成了他們無論干什么事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到最好,這些都讓人非常敬佩。反觀中國,幾年前的數據就顯示,紡織行業的工人流動率甚至已經超過了40%。企業要穩定發展,必要前提就是人員的穩定及其技能素養的提高和改進。雖然企業為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剝離不良人力,淘汰能力低下的人員,有利于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提高競爭力。但是,人員不斷流失尤其一線員工的批量流動和關鍵崗位人員的離職,給企業造成的生產秩序、人力成本、員工士氣、行業聲譽等方面的損失都是不爭的事實,帶來了較多的負面影響。
對此,上海棱楓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育才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或許是看人看多了、看久了,從韓國工人的眼神里我就能看到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精神。”
“素質”,已成了當代紡織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在招聘員工時所普遍感到焦慮的名詞,有社會學者指出,時代變遷、市場資本和消費文化沖擊了紡織從業者的價值觀。有一批職業素養高的好員工是企業能否在競爭中取主動,在發展中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而高素質的形成,除了制度的約束,更有必要讓員工增強對崗位的認同感,讓員工對自己的發展有信心,能夠立足本職工作。同時也要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使員工對企業更有歸屬感,心態更積極。
設備只是“表面現象”信息化,讓紡織設備的購買過程,成了一件幾乎不需要成本的事情。目前,根據曾經的調查顯示,在購買本土紡機產品的意向者數量上比購買洋貨、合資貨的意向者數量上雖不占據優勢,但也沒有到相差甚遠的地步。不過有趣的是,購買紡機設備的企業最關注的往往是最高端的產品,換句話說,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能買100元的絕不買99元的。
但這樣的方式,能否摘掉中國紡織行業頭上“世界工廠”的帽子?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產品事業部紡織面料設計師主管陳琦認為,“單純依靠機器想殺出一條路來,不太可能。”這里的原因很多,有產業結構上的,有行業發展模式上的,也有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原因,不一而足。
周海鵬在這件事上認為,韓國的設備檔次比我們的設備低了至少一個檔次,但是為什么我們的產品要跟著他們跑,這一點他也很納悶。“紡織行業過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人們的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在量上的一味積累反而并沒有出現我們看到的那一‘化學作用’,為什么?我認為,轉變發展思路,學習人家做事的態度是今后我回到企業要首先且要長久地落實下去的一項工作。”
“有人說,中國紡織業所呈現出的是‘一流設備、二流設計、三流產品’的局面,雖然尷尬,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調侃有它的真實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行業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品牌、人才、可持續等一系列目標被提出來,從這我們就能看出,紡織業有識之士一定也看到了、想到了這些問題。這么多年風風雨雨,問題年年有,但年年我們都能平安度過,我想憑借中國人的智慧,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讓這個并不光彩的局面成為歷史。”謝方明說。
西方經濟學者發表在《經濟學人》上的研究認為,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一個產業由量變到質變,會經歷由積累到提高,再到成熟的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企業保障制度的健全、全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企業以及這些企業的細胞——人,通過毫無節制的生產、擴大規模攫取利益等類似的企業行為和心理動機會隨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以質量為基礎、以“生產是為了你我的生活質量,而非利益所得”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