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格局有了微妙的變化,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料波動、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下,行業發展趨緩,企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加強,供應鏈上下游的合作顯得越來越緊迫和重要。從供應鏈的角度來思考行業、企業的發展,可以積極有效地應對在此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原料的挑戰
近年來,原材料是國內紡織服裝業的焦點話題,其價格的跌宕起伏,直接關系著業內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命運走向。在這個焦點話題里面,首推棉花。
棉花是近年來一直困擾行業發展的一個問題,也是整個纖維原料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從歷史來看,滌綸短纖、粘膠短纖跟棉花基本呈同樣的漲跌趨勢。
從2010年開始,國內棉花價格經歷了“過山車”似的走勢,價格大幅波動不僅造成棉紡企業產銷不暢,庫存增多和盈利下滑,而且負面效應延至整個產業鏈,嚴重妨礙紡織全行業的穩定運行。
雖然2011年9月開始,國家實行19800/噸的棉花收儲價格,此后國內棉花價格趨于穩定。但又出現了新問題,雖然國內棉價相對穩定,然而國際棉價卻大大低于國內,最高差價曾達到6000元,國內外棉價嚴重“倒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認為,國內外棉價差距在2000元左右,是中國企業可以承受的,超出這個范圍勢必影響產業競爭力。事實上,眼下過高的棉花原料成本大大降低了我國棉紡織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相關的大批企業關停。
面對棉花問題,就企業來說,要開發替代性原材料,研發新型纖維產品;同時,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消化原料成本波動帶來的影響。
對行業而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此前一直呼吁,國儲棉放儲時應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實行限價放儲,平抑國內棉價,縮小國內外棉花價差。
長期來看,則要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完善棉花宏觀調控機制,逐年提高棉花進口數量,直至取消棉花進口配額和滑準稅的雙重管理限制,實現內外棉價的市場化對接,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據孫瑞哲介紹,目前的國儲棉收購政策有機會出現轉機。近來,中紡聯和國家相關部門正在探討如何對中國最重要的棉花產地新疆實行棉花直補的問題。前不久,有關國家領導人在新疆調研,專門圍繞棉花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新疆和中紡聯就棉花問題以及產業鏈在新疆發展的問題形成意見。
除了棉花,近期涉及原料的熱點話題要算禽流感了。此次2013年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期間,組委會舉辦了“紡織服裝供應鏈聯盟羽絨分會研討會”,就H7N9禽流感羽絨服產業的影響展開了一定的討論。參會的相關企業表示,前段時間,由于受禽流感疫情的影響,羽絨原料緊缺,其原料采購價格在不足三個月內翻了一番,羽絨服裝產品成本上升。
國家紡織面料館總經理助理劉長江介紹,今年是羽絨服行業跌宕起伏,羽絨業出現羽絨原料囤貨惜售、有價無市的現象,各品牌公司采取減小訂單數量,多批量下單的模式,以應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