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素有“絲綢王國”的美譽,絲綢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作為中國國粹的絲綢,不僅將古老的東方文明傳向四方,還記錄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然而近年來,我國絲綢行業高度依賴出口,高端產品缺乏,科技進步不明顯等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如何重現中國絲綢的輝煌,已經成為行業上下共同關注的話題。
“國粹”歷史悠久
現今境地尷尬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使絲綢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芒。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可是如今,絲綢業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尷尬的境地。
說起絲綢,很多人對于它的優點津津樂道:舒適感強、吸濕放濕性好、吸音、吸塵、耐熱性好、抗紫外線。絲綢面料透氣清爽,又具有抗紫外線的功能,所以非常適合夏天貼身穿著。盡管絲綢類產品妙處多多,卻也不可回避它所面臨的尷尬境地。據數據統計,2012年,我國紡織產業總產值約為6萬億元,而絲綢只有2000億元左右,僅占全國紡織產值的3%,其中絲綢纖維在總纖維產量中僅占0.18%。而且,終端產品運用絲綢纖維的總量仍在逐年減少,加上絲綢纖維原料價格波動頻繁,這些因素都讓絲綢產業發展步履維艱。
近來,國內更有很多假冒偽劣產品冒充絲綢產品欺騙消費者,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和正當絲綢商家的利益,更影響了絲綢產品優良品質的信譽度。如果消費者因為假冒偽劣產品失去對絲綢的信任,為此買單的將是整個絲綢行業。
研發、技術、品牌欠缺
產業發展受制于人
長期以來,我國絲綢以出口為主,絲綢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絲綢產品由以往的服裝產業逐步向家紡、文化產品擴展,附加值也在不斷提升,但在整個紡織產業中的地位卻仍舊不高。與原料價格波動相比,制約絲綢行業發展的更關鍵因素在于,我國絲綢企業缺乏對設計、營銷、品牌以及技術等能力的認識和運用。
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錢有清在談及我國絲綢產品設計研發時說:“我國絲綢產品設計還很落后,這表現在絲綢產品的時尚性嚴重不足。拿真絲睡衣來說,有的款式已經運用了十幾年,但現在仍有企業在生產,這不僅影響了消費者對絲綢產品的消費,對蠶絲纖維資源也是一種浪費。”中國絲綢產品雖然保持了絲綢本身的優點,如:高貴、飄逸的外觀,綠色環保、舒適保健等內在品質,但中國絲綢在創意研發、加工技術等方面卻落后于意大利、日本等后起之秀。
當今世界,絲綢行業制成品的后加工過程仍然由歐洲發達國家所主宰,而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生產和提供初級產品階段,這種現象一時還不可能扭轉。“繭絲綢產業中的高精尖技術與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受控于日本、意大利、德國等發達國家,國家對企業創新型技改及突破性研發的導向性與鼓勵力度不夠。”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寇勇琦也呼吁企業和政府注重技術的更新發展。
我國絲綢產業與歐洲、日本等國最大的競爭力差距是文化創意和品牌發展,世界十大品牌都有高檔絲綢產品,我國絲綢產品卻無一個國際公認的品牌。在意大利有許多絲綢企業家半個多世紀專注一個品牌的創新維護,但是我國傾力于絲綢事業、將其作為終身使命的企業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