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石碣新穎手袋廠車間內,31歲的湖南女工周祥坐在縫紉機旁,一手按壓著拉鏈一端,一拉一轉,兩寸長的拉鏈就被服服帖帖縫到化妝包的內里。一個巴掌大的化妝包在這里生產,被分解成50道工序:裁片、縫邊、粘合……進入工廠9年來,周祥做的只是其中一道:車拉鏈。
“一直車拉鏈才是最大的效率”,在手袋廠老板韓昌偉看來,讓工人不斷重復最簡單的,越做越快,就是效率。可是,轉身開拓國內市場后,每個手袋新款只需要生產幾百甚至幾十個,這個精明的老板犯難了:“該怎么安排我的生產線?”
與其一樣困惑的還有做水床墊的鄧平禮,他開始疲于應付挑剔的國內客戶:“一個客戶,一張水床墊”,這意味著客戶要求的尺寸、外觀、硬度等各項指標都各不相同,“這樣的訂單,再不可能放到原來的生產線上了”。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曾撰文描述,在互聯網的推助下,海量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浪潮已經到來。傳統傳統制造業固化下來的生產方式、設備、流程等都將面臨挑戰,一場靜悄悄的生產革命已經在企業的車間里進行。
新的訂單,不再是以前批量化的大規模生產,越來越呈現出“小批量、多品種、快翻新”的特征。
在互聯網的推助下,海量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浪潮已經到來。
供應鏈的嬗變
越來越多淘寶品牌成長起來后,都開始自己辦廠。而最終的選點,多是敲定東莞等產業鏈完善的珠三角一帶。在這場變革中,淘寶商成寶艷顯得積極又主動。2012年年底,呆在北京多年的成寶艷開始南下拓展,進入東莞開廠,目的只有一個:“掌控供應鏈”。
9年來,她創辦的米卡化妝鏡已是淘寶上的銷售冠軍。這個從網上起家的化妝鏡品牌沒有自己的生產線。成寶艷一直與珠三角一帶的廠商合作,將化妝鏡生產外包。
在創業前幾年,化妝鏡的銷量未拉升,米卡處于完全被動的局面。“別人的生產線一開,單款化妝鏡的采購量就是幾百面、上千面,可是我只有10面、5面的試單,量上去了,再加單生產”。很多傳統生廠商都不知道在龐大的生產線上怎么安排10面化妝鏡的生產,不愿意接單。成寶艷處處碰壁,最后談成的合作中,每一面化妝鏡的訂制價格都上浮了一兩成,有的甚至高達四成。
即使是現在,米卡一年的營業額已達幾千萬,但大部分款式仍難放開量產。成寶艷解釋,“淘寶族”的喜好迅速更新,為了滿足年輕消費者習慣,米卡需要備存的化妝鏡就有逾千款,不斷淘汰,在網店上銷售的就有200款左右。其它的則保留模具,下訂單就可以再生產。另外,每個月網店仍堅持以20款左右的速度推新。
外包出去的訂單
開拓內銷市場一年來,國內品牌的所有手袋都外包給小工廠,新穎手袋廠里那條龐大的生產線開著,接的依舊是外貿單。
石碣新穎手袋廠老板韓昌偉已先感受到這股浪潮。2004年,他開辦了自己的手袋廠。以前逾千平方米的工廠總是很忙碌。從歐洲涌過來的訂單,最初是一個款式做幾千個,慢慢的是幾萬甚至幾十萬個。“工人翻來覆去地做,到后來,閉著眼睛都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