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已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發展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對我區繁榮市場、出口創匯、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域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10號),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做大做強做優我區工業的決定》,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在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等因素推動下,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逐步發展壯大。2008年,全行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78家,其中紡織企業153家,服裝企業43家,皮革企業82家;實現銷售收入114.2億元,工業增加值41億元;生產紗線10.6萬噸、布3873萬米、服裝4174.7萬件、皮革1290萬張;行業整體技術裝備及技術創新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我區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機遇,大力發展繭絲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國內繭絲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蠶繭和絲產量分別達到22.3萬噸和1.5萬噸,位居全國第1和第4位,占全國總量的30%和15%。繭絲綢業成為我區比較優勢突出、帶動輻射面較廣、市場潛力較大、涉及農工貿的新興產業。
雖然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得到較大發展,但與東部傳統主產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是經濟總量少,企業規模小,原料性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滯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等。隨著國家實施《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我區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原料、勞動力資源,為引進技術、資金、人才和擴大出口,實施多元化市場以及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為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機遇,以優質原料生產為基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深化企業改革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積極發展精深加工產品和特色產品,促進產業鏈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形成特色鮮明、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發展格局。
廣西壯族自治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已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發展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對我區繁榮市場、出口創匯、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域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10號),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做大做強做優我區工業的決定》,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在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等因素推動下,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逐步發展壯大。2008年,全行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78家,其中紡織企業153家,服裝企業43家,皮革企業82家;實現銷售收入114.2億元,工業增加值41億元;生產紗線10.6萬噸、布3873萬米、服裝4174.7萬件、皮革1290萬張;行業整體技術裝備及技術創新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我區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機遇,大力發展繭絲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國內繭絲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蠶繭和絲產量分別達到22.3萬噸和1.5萬噸,位居全國第1和第4位,占全國總量的30%和15%。繭絲綢業成為我區比較優勢突出、帶動輻射面較廣、市場潛力較大、涉及農工貿的新興產業。
雖然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得到較大發展,但與東部傳統主產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是經濟總量少,企業規模小,原料性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滯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等。隨著國家實施《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我區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原料、勞動力資源,為引進技術、資金、人才和擴大出口,實施多元化市場以及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為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