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內專家認為,“草木染”等傳統工藝的傳承受到影響,除了標準問題,也因為消費者對其認識和關注度不夠。“這些傳統工藝其實非常環保,而且對人體沒有危害。但由于很難規模化生產,難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還需要企業和社會的正向引導。”
標準體系不完善 功能性服裝遭遇檢驗尷尬
與標準尚待完善的其他紡織品品類相比,戶外功能性服裝行業則更為尷尬。據企業人士介紹,目前不少品牌已經推出了防風、保溫、保濕、防紫外線等功能性產品,但目前這些產品并沒有具有針對性的標準,只能用普通紡織品標準,對安全性和外觀、物理性能進行檢測,無法涉及功能性標準。還有一些高科技面料,由于國內無相關標準,在引入時甚至都遇到阻礙。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戶外品牌探路者有自己研發的TIEF面料,探路者研發中心技術總監陳百順介紹,TIEF面料的研發是基于消費者的需求和國際標準要求。陳百順介紹,與國際標準相比,國內的國家及行業標準多集中在產品本身方面,而國外標準則集中在產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更加傾向于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在功能性面料方面,現在我們一般都采用企業內部標準。” 據透露,戶外品牌目前一件衣服需要用三個標準送檢。“對安全性、化學類元素的檢測我們會通過服裝行業的國家GB18401標準;對外觀、物理性能的檢測則會通過相應的產品標準FZ/T 81007;但在功能性方面我們是采用企業標準的。”
另一戶外品牌KingCamp方面表示,以該品牌產品為例,戶外面料在應用于KingCamp產品之前,要先后經過面料商自測、KingCamp實驗室檢測、國際知名檢測機構ITS、中紡等權威檢測,逐級檢測系統。
除戶外品牌之外,一些擁有功能性產品線的休閑及時尚品牌也有此方面的難題。去年底,凡客誠品自制的企業標準獲批,這也讓凡客成為首個推出企業標準的電商企業。凡客誠品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企業標準中,凡客對部分目前沒有國家、行業標準的產品進行了補充,其中就包括沖鋒衣等戶外服裝,及孕婦裝等帶有防輻射、防紫外線等功能的服裝。“沖鋒衣、孕婦裝等帶有功能性服裝目前還未有相應服裝的綜合標準,我們的企業標準制定相關標準,實現企業對這類衣服有綜合的質量控制和評價。”凡客方面表示,這也為此后同行以及監管機構在制定標準時提供了依據。
標準制定者也是參與者 雙重身份擾亂公平性
前不久“中國打假第一人”王海狀告“藍月亮”及其代言人楊瀾。王海認為,在含有致癌物質的前提下,藍月亮洗衣液不僅沒有標注警示信息,反而還有“安全環保”的標簽,還明確說明“嬰幼兒衣物、內衣同樣適用”,這是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但隨后藍月亮公司對此做出回應,稱所使用的深層潔凈洗衣液(亮白增艷)使用的熒光增白劑,是符合國家發改委于2008年3月12日發布的行業標準《QB/T2953-2008洗滌劑用熒光增白劑》中規定的熒光增白劑種類。同時,藍月亮公司表示,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省質量監督日用化工產品檢驗站已經出具了該產品的檢測報告。檢測結果證明,產品質量合格、無刺激性。
此后關于熒光增白劑是否有害,專家、學者眾說紛紜。日前,業界知情人士爆料,稱熒光增白劑并不適宜在服裝中大量使用,這種成分之所以在我國未被禁止或限制使用,正是因為藍月亮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就是我國質量標準的制定者之一。而據該知情人士透露,參與我國服裝業標準制定的人士中不少都是行業內的既得利益者,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現象非常普遍,從而導致服裝質量標準與國際脫離,國內市場混亂,嚴重抑制了企業的發展。
服裝觀察人士馬崗證實了這種說法,馬崗稱,我國服裝紡織行業規范與質量標準的設定的確存在不公正的情況,不乏部分標準制定人士即為企業工作人員的案例。但一個行業的質檢標準是不能交給外行人進行設定的,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在設定質檢標準的時候一方面要適當參考業界意見,同時又要保證公開度和透明度,一切程序都要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