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進行產業轉移的集群、企業也提出了一些疑惑和擔心。“國家出臺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強。”陜西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副主任劉小建直言不諱。“轉移是有選擇的,目前一些企業擔心到外地投資失敗,人事政策多變,產業鏈不完善,功能配套差,以及后續工作跟不上等。不少地方的政府也不希望企業轉移出去。”廣東東莞市虎門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華澤表示。有的產業園區認為政策連續性差,產業分散,配套也有問題。
資源瓶頸促企業向外轉移
一些集群、企業敏銳地看到弱勢與瓶頸,捕捉到產業轉移的商機。
浙江潔麗雅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石磊從企業角度出發談了產業轉移的經驗:“我們2010年在新疆阿克蘇投資35億元,我們更看重成本洼地,當地的水、電、氣、煤等資源非常便宜,像電費每度才0.28元,但在我國其他一些地方最便宜也得0.3元。在其他地區生產一噸毛巾需要的成本是4000元左右,而在阿克蘇就只有每噸1300元左右。”對于今后的計劃,石磊說,“我們更看重市場和物流布局,考慮在物流發達的地區增加工廠,建立潔麗雅工業園。由于同質化很嚴重,市場已趨于飽和。我建議產業園如資源并不優秀,盡量不要做大門類的綜合園區,要精細化,建立某一細分品類生產鏈,將產品配套和服務配套做精做深。”
朱華澤表示:虎門沿海地區經過30多年的發展,資源已陷于瓶頸狀態,企業有向外轉移的欲望。“企業進行轉移的選擇首先是回到家鄉,具有親緣優勢;其次是選擇地緣優勢,現在江西省,尤其是贛南地區條件較好;第三是人緣優勢,戰略布局非常重要,虎門全鎮就是服裝大產業園,發展初期各自為政,是鳥籠經濟。現在,企業總部和研發在本地,加工在其他地區。”
寧夏生態紡織產業示范園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郝建新介紹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寧夏生態紡織產業示范園區所在地賀蘭縣緊抓自治區建設內陸開放實驗區、銀川綜合保稅區的機遇,強化一把手招商,由縣委書記親自掛帥,加強與企業對接,開展項目對接和推介。郝建新在談到以創新思路提供各種優惠政策時說:“對于入駐寧夏生態紡織產業示范園區的企業,可給予享受地方稅收優惠政策,前5年免收土地使用稅。對于生產技術先進的環保型化纖、紡織企業,根據投資完成情況,每完成投資40億元的企業將從自治區新勘探的煤炭資源中配置1億噸煤炭資源,高于40億元投資的累進計算。對投資大、規格高、科技含量高的全國知名企業入園項目,政府實行一企一策,在土地價格、稅收方等方面給予更大的優惠。”
“我們還將探索金融租賃、BT、BOT等多種靈活的融資模式,積極與交通銀行、南京旭科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企業聯系,利用賀蘭縣地下管網、教學設備等進行設備租賃融資,把園區管網產權從道路投資中剝離開來,提前設計運營收益,盤活現有資產。搶抓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對園區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打捆包裝’,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說起下一步計劃,郝建新表示:“我們還要啟動產業工人培訓工作,與寧夏大學、銀川大學及相關職業技校開設紡織專業。同時,選招2000名員工10月份赴如意集團濟寧工廠實地學習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