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的世界,營銷結果不僅僅要的是讓消費者印象深刻,更看重的是品牌共鳴度和品牌關聯度。隨著80、90等新興消費群的日益成熟,企業傳播開始越來越注重“投其所好”,并且引起關注和共鳴。正如森馬利用人氣偶像李敏鎬在青少年當中強大的影響力,將目標消費群體的注意力通過偶像的力量吸引過來,并且將粉絲對偶像的忠誠與好感通過微電影形式轉嫁到品牌身上;耐克在面對劉翔賽場失利,從而很可能演變成一場“危機”時,通過緊密跟蹤網絡輿論方向從而調整營銷策略,使得局面峰回路轉,借助“危機”事件詮釋了自己的“品牌態度”,引起了不少共鳴,也成功地讓眾多消費者成為其“Just Do It”的品牌文化傳播者。
將品牌“魂”植入消費者心中
“調查發現企業微博90%是自己創作的內容,這種運作方式并不一定正確。企業微博應該利用20%的時間來做原創的內容,80%與消費者互動。可以去別人的微博里尋找消費者的興趣點。這和傳統媒體沒有什么區別,要去別人的地盤、別人的地方邀請他們進來,這就是互動。同時還需要主動參與,不要永遠坐在這里等人來。現在很多企業不敢這么做是因為怕負面的消息,其實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可以用正能量將負面影響去除,這就是免疫力。”威漢營銷傳播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陳一枬在談及新媒體營銷時表示。
陳一枬的觀點正是對新媒體營銷的很好詮釋,那就是當信息越來越碎片化,受眾單元越來零散化,信息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元化的時候,營銷不再是單方面送出,而是一個你來我往的過程,品牌并非由企業一手創造,而是為消費者所創造和定義。共鳴、互動、參與成為了必須。
“廠商若能致力運用廣告為他們的品牌建立最有利的形象,塑造最清晰的個性,必能獲取市場最大的占有率,進而產生最高的利潤。”20世紀世界廣告界公認的一位大師級人物大衛.奧格威認為優秀品牌要讓消費者“印象深刻”。若是消費者僅僅對品牌的某一廣告畫面或者是品牌logo印象深刻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記住的是品牌的性格以及品牌的態度,換句話說就是將品牌的“魂”深深植入消費者心中,做到了,才算是好的營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服裝行業更需要突破原來的傳統手段,將新媒體作為一個載體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更好的利用新媒體去服務市場營銷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只有不斷的去尋求突破的力量,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