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貿一期的星巴克因扛不住高昂的租金,關店了,微博上因此有人約架,爭議到底是不是電商逆襲而導致的。姑且不論星巴克關店是不是電商造成的,但實體店鋪背負的高昂的租金對于諸多服裝品牌而言,則是有切膚之痛,早就有人說了,服裝企業其實是給房地產老板打工,一年辛辛苦苦掙點錢,最后到落到房地產老板的口袋里了。
一、 中小服裝品牌的實體渠道困境
實體店鋪高昂的運作成本如今已經成為服裝品牌難以承受的營銷之痛:一方面高昂的店鋪租金壓制了投資店鋪的加盟商的投資熱情,另一方面,則使現有的店鋪面臨重大的生存危機。這二者就造成了諸多的中小品牌在實體渠道的現實困境。
在實體渠道中占據主流消費地位的百貨商場,因其設置的門檻,又將絕大數的中小品牌排除在外,好不容易擠進去的品牌,則因百貨商場種種不合理的費用被盤剝殆盡,到最后只落得一陣吆喝,因而有人說不進百貨商場是等死,進去是找死。
可以這么說,這么多年,國內的中小品牌一直都活得痛苦不堪,歷盡千辛,那些現在所謂的大品牌、一線品牌差不多都經受了這種痛苦的煎熬,才有今日的地位,在國內做服裝品牌的難言之痛,可想而知。
這些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活下來的品牌,原以為可以歇口氣,調整一下,但不成想,半路殺出了一個程咬金—電商來了。一下子給這些以實體渠道為根據地的中小品牌又加一道緊箍咒,而且是致命的!直接抄底品牌的實體渠道,街鋪、商場銷售一落萬丈,品牌的實體渠道的運作已經四面楚歌!
終端店鋪難以維持、百貨商場日漸衰落、電商的倒逼構成了今日中小品牌的營銷圍城,面對電商的步步緊逼、咄咄逼人的態勢,中小品牌在實體渠道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加上國內經濟前景的看淡,消費市場日趨低迷,這讓中小品牌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雖然還不至如是哀鴻遍野,但就像星巴克關店釀了一杯苦咖啡一樣,中小品牌心頭的苦只比苦咖啡要苦得多。
面對如此困局,中小品牌該如何突圍?突圍的方向在哪里?又該如何出招?
二、 中小服裝品牌電商演進史
據波司登公布的2012/2013財年年報顯示,實體渠道關店246家,但其電商業務收入達3.5億元,同比增長76.7%。這是國內服裝品牌現狀的一個縮影,在實體渠道嚴重縮水、難以獲得增長之時,紛紛加大電商運作的投入力度,成為品牌的另一個發展引擎,像國內的運動品牌、休閑品牌無不如此,但這些傳統渠道的一線品牌之所以能在電商方面有所斬獲,所依賴的并不是他們的電商運作方面有何高超之處,他們所依賴的僅僅是在實體渠道所積累的品牌知名度和綜合實力,但中小品牌的命運則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在實體渠道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加上自身實力的羸弱,在進軍電商的道路上,不是半途夭折,就是苦苦掙扎。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上海女裝品牌,在08年淘寶商城剛剛運作不久就進入了,但由于運作的失誤,苦苦支撐,不久就偃旗息鼓,敗下陣來。這些中小品牌運作電商失敗的慘痛教訓,真是不勝枚舉,時至今日,仍然還有不少中小品牌在前往電商的征途中折戟沉沙,讓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