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出現印象偏差
品牌基因塑造不是單方面設立一個目標基因就可以延續和發展,它要經歷市場的檢驗,消費者的認知。往往品牌要塑造的特質和消費者眼中的品牌形象,是兩個平行線,毫無交集!因為有了這種偏差,a品牌就會成為b品牌。
最近微博上流傳很火的“各服裝品牌對應消費人群特征之沒品分析”無疑就戳中了品牌的軟肋:往高端時尚上整,以為自己品牌已經上了軌道,上了檔次,然而,在消費者眼中各種矮窮挫、土鱉、臟兮兮……成了他們的特質代名詞。這些描述或許有些夸張,然而從某些角度折射出一個問題:品牌基因在傳達中會出現印象偏差。
為什么會造就如此大的印象偏差呢?這是因為品牌企業培養dna而沒有準確傳達dna,讓品牌定位和消費者認知之間產生了真空地帶。
一方面是服裝品牌的運營機制上出現了問題,即公司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工作傳達上存在真空地帶。如果一個品牌的決策者不是能夠代表品牌精神的精神領袖,而品牌內部又沒有一條部門之間無縫對接的運營體制,品牌基因在傳達上很容易出現偏差。這也是為什么設計師品牌在dna傳達層面更加精準,更深入人心,除了因為這些品牌的規模比起大集團化運作的品牌相對較小之外,還因為這些品牌的決策者同時是這個品牌的精神領袖,他能夠相對精準的把品牌基因元素滲透到各個部門,使各部門之間形成一個以該品牌基因為核心的互動,設計師品牌更容易通過對產品、零售店形象、大片、秀場等的一致性規范來減少品牌dna傳達上的偏差。
可見,在新消費時代,設計師品牌的基因塑造優勢逐漸凸顯出來,如第一夫人效應的影響下爆紅的例外、無用,相信在一定合理資本運作和商業推動下,以及時間的沉淀下,一些國內設計師品牌會逐漸發展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這也是國外知名品牌的發展路徑。
然而,對于國內大多數服裝品牌公司,重渠道品牌不僅在基因塑造步履維艱,而且在dna傳達的一致性上也相對困難,商品部、設計部、營銷部、推廣部、vmd視覺部門……他們之間的無縫對接需要強大的體制以及信息化的管理來達成。很多情況下存在的問題是,只會在幾個部門的工作上將dna傳達的清晰明了,這樣消費者在感知一個品牌時,其實是“盲人摸象”,品牌并沒有將真正完整的信息傳達給消費者,因此,也會產生很多偏差性認知,就像我們開頭所說,品牌定位自己是什么樣的品牌,和消費者認為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品牌,有時會是兩碼事。
總之,如今消費心智在改變,以前是看店鋪面積和櫥窗布置,消費者認為面積越大櫥窗越有創意就越大牌越值得高價擁有。現在是看連鎖規模和標準化水準,消費者認為門店越多標準化程度越高就越值得信賴越愿意購買,這或許就是快時尚品牌現在線下優勢所在。
所以,在新消費時代,開一家空曠的大店還不如開幾家緊湊熱鬧型分店。線下,標準化規模最美。而對于那些發展了這么多年的老服裝品牌,漸進式改良已經不能扭轉品牌形象,不如設立副線品牌,改革管理體系,迎接個性設計,發展電商平臺,以舊品牌資金哺育新品牌發展。